近年來,陜西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牢固樹立“檢測強、監管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才有保障”工作理念,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做強做優農產品質檢體系,夯實農檢機構職能職責,穩定和強化以省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為龍頭、市級農產品質檢中心為骨干、縣級農檢站為基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有力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水平。
一、提高政治站位,圓滿完成十四運會保供任務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一屆精彩圓滿的體育盛會”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十四運會農產品安全保供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提高站位,強化擔當,堅持“點”上專供基地和“面”上質量監管“兩手抓”,以檢驗檢測為核心,從生產管理、活體運輸、屠宰加工、冷鏈配送等全鏈條入手,嚴格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管理,精準高效完成專供保障硬任務。緊盯專供畜禽產品和食源性興奮劑防控要害,面對最高最嚴檢測要求,及時完成實驗專區和檢測設備改造升級,整合力量攻關研發檢測方法,擴項48種興奮劑檢測資質,搶抓7月至8月集中供應關鍵期,嚴格按照豬牛羊“頭頭檢”、雞鴨、雞蛋“批批檢”,組織農檢機構“5+2”“白+黑”開展食源性興奮劑檢測和質量安全檢測,推進嚴監管、快入倉、安全保供。本著“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優中選優”的原則,累計檢測供應十四運會畜禽產品1.1萬批次,實現了賽會專供農產品批次檢測率、整體合格率“兩個100%”和質量安全事故、食源性興奮劑事件“兩個零發生”目標,保障了供會農產品高質量和運動員食用絕對安全,為十四運會的“精彩、圓滿”貢獻了農檢力量。
二、確立公益地位,加強農產品質檢機構能力建設
明確農檢機構公益性服務屬性,將機構工作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按照市級不低于50萬元、縣級不低于20萬元的標準給予保障,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對分散的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及農業環境、耕地質量等檢測資源進行大整合大融合大提升。省級層面,將農藥、肥料、農業環境、農產品、飼料等5個部級質檢中心和獸藥、畜禽生肉、飼料3個省級質檢中心,合并組建陜西省農業檢驗檢測中心,固定資產總額近億元,涵蓋多領域、覆蓋全產業鏈,具備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農業產地環境、食源性興奮劑等9大類3675個參數的授權檢測能力。市縣層面,立足本級實際,推進檢測中心定責賦能,整合形成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品質和功能評價為核心業務的綜合性農檢機構,實現了“運行簡、業務全、能力強、服務優”目標。西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測中心,圍繞全程質量控制,整合人員、政策、資源,獲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西安中心、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等5項資質授權。
三、找準職能定位,提升管理運行水平
省、市、縣三級農檢機構上下聯動、各有側重,織牢織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明確檢測、評價、鑒定、核查等職能,協同開展食用農產品入市前全程監測,嚴格落實“1.5批次/千人定量檢測任務”和“雙隨機”要求,加快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完整閉環。全面推進基層農檢機構“雙認證”,推行結對幫扶,完善獎補機制,開展聯合評審,通過“大手拉小手”“比學趕幫超”,目前全省近50個市縣農檢機構實現“雙認證”提升。堅持嚴格認證與證后監管結合,對市縣農檢機構定期開展能力驗證、飛行檢查、技術培訓和技能競賽,提高檢測能力,規范管理運行水平。
四、明確工作方位,常態化開展監測評估
強化實戰練兵,以問題為導向,按季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監督抽查和風險評估。全省每年監測規模達到5.8萬批次,檢測參數增至146個,基本實現省內大中城市、主要產區和“菜籃子”產品、特色優勢農產品“全覆蓋”。從糧食及蘋果、獼猴桃、茶葉等特色產業需要出發,緊盯生產重要時節、關鍵環節,實施農藥質量專項監測、監督抽查,持續推進以小麥條銹病防治為主的農藥專項抽檢,確保糧食穩產保供,開展獼猴桃氯吡脲等農藥安全性評估評價和消解動態研究,提出針對性風險防控措施,破解產業發展中超量用藥、盲目用藥等難題。以監測評估結果為依托,每半年組織召開1次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會議,研判質量安全形勢,落實針對性風險管控措施,從源頭上防范和消除風險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