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在合肥召開的全國節水抗旱稻發展大會上獲悉,今年伏秋旱十分嚴重,而在安徽省推廣200萬畝的節水抗旱稻旱優73獲得了較好收成。 節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的優質高產,又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的水稻新品種。長期致力于節水抗旱稻研究、選育的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介紹,在有水灌溉的條件下,旱優73產量、米質與普通水稻基本持平,但可節水50%以上。在干旱的情況下,它有著較強的抵抗干旱的能力,可實現穩產增產。“我國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70%,其中水稻用水又占農業用水的70%。據初步測算,節水抗旱稻大規模推廣以來,累計節約用水約10億噸。”羅利軍說。 近3年來,節水抗旱稻在我省從零星試種到大規模連片種植,發展迅速。在淮南潘集區,旱優73種植面積已達到水稻種植總面積的20%。在推廣過程中,科研人員探索出旱種旱管、水種旱管、旱種水管、機械旱條播等多種輕簡化種植模式和“果樹+稻”“蔬菜+稻”等復合種植模式,在提高水稻抗旱能力的同時,實現了水稻產業的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 懷遠縣種植大戶鄧家紀今年種了4000多畝節水抗旱稻,在干旱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畝產仍達到600多公斤。“由于長時間不下雨,周圍農戶種的玉米基本絕收,但我家的水稻產量與往年持平。”鄧家紀告訴記者,旱優73可以旱播旱管,能像種小麥一樣種水稻。在水稻的全生育期只要澆灌3遍水,把出苗水、孕穗水、灌漿水澆好了,收成就有了保證。“節水抗旱稻不光省水,還省肥料,每畝可少施15公斤復合肥,僅此一項4000多畝就節約成本近10萬元。”鄧家紀興奮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