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新聞 > 國內

涉食品安全民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綜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8-31 17:29:19 來源:互聯網

  日前,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以下簡稱上鐵法院)召開涉食品安全民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就當前食品安全案件審理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交流研討。來自市高院、市一中院、市二中院、市三中院、長寧法院和鐵路運輸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以及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的專家學者等20余人參加了研討,上鐵法院副院長俞巍主持研討?,F將會議情況綜述如下:

 

  一 涉食品安全民事案件審判情況介紹

 

  上鐵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周華介紹了本院涉食品安全民事案件情況。上鐵法院自2017年5月1日集中管轄上海部分區域的涉食品藥品安全民事案件以來,已受理該類案件近2000件。且近年收案增加明顯,2021年1-7月受理的該類案件,同比增長206.76%。

 

  以這一時間段受理的案件為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案件類型集中于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線上購買食品引發的買賣合同糾紛占比88.24%,線下買賣合同占比7.84%,產品責任糾紛占比3.92%。二是原告以“職業索賠人”為主。超過九成原告有多次索賠訴訟的經歷,個別原告在全國范圍內提起訴訟多達上百起,并且不同案件的原告之間存在親屬關系或者相互認識。三是被告以外省市經營者為主,網店涉訴占比較大,案件送達難問題突出。約95%的被告住所位于外地,原告提供的互聯網平臺披露地址與實際經營地址不一致,有效送達存在較大困難。四是訴訟標的額普遍不高。超過一半案件的索賠金額在5萬元以下,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高。五是當事人非常規選擇收貨地、擬制不真實管轄連接點現象突出。大部分原告系上海周邊省市居民,在本市并無固定居所,網購確認的收貨地往往既非其居住地,亦非其工作場所,而是選擇賣場、銀行、酒店乃至與其無關的小區,有的甚至虛構查無實處的收貨地,以此作為選擇法院管轄的連接點。六是案涉食品安全專業性問題日趨復雜多樣。除了保質期、標識問題,另有涉及食品生產資質、添加劑、生產工藝、產品屬性認定等。其中,以進口食品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為由的索賠居多。七是案件調撤率較高。本院審結的涉食品安全的民事案件,調撤率為75.96%。判決案件中支持索賠與不支持索賠的大致各半。

 

  二 涉食品安全案件的相關問題

 

 ?。ㄒ唬?ldquo;職業索賠人”是否屬于法律規定的“消費者”,能否主張懲罰性賠償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段厚省認為,司法規范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動,因此不能偏離大眾常識。消費者是以消費為目的購買產品的人,而非以再生產其他產品為其目的的人。消費是指按產品本身的功能使用產品的人,“職業索賠人”購買商品不是為了消費,是追求從訴訟中獲利,而不是從對產品的消費中獲利,當然不屬于消費者。從誠信角度講,主動制造糾紛,通過司法途徑謀取利益,違背了誠信原則。“爭議”是現實存在并且必須通過司法裁判解決,“職業索賠人”的“爭議”原本并不存在,是他們故意制造的,是濫用訴權。我們使用“職業索賠人”的概念,那么是否屬于“職業索賠人”需要查明。若從實體法上進行審理較為復雜,但法院可以從程序上依職權審查之前的行為記錄以及具體案件中的行為情況,按照民事訴訟證明標準要求進行判斷。司法不能成為牟利的工具,更不能被濫用。維護食品安全,還可以通過行政監管等途經予以實現。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賀栩栩認為,《食品安全法》的適用范圍是消費者,最高法院對《食品安全法》的司法解釋雖然使用了“購買者”的提法,但解釋對象仍應限定于“消費者”?!妒称钒踩ā放c《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賠償依據不同,一個是“存在不安全因素”,一個是“欺詐”。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只要消費者買到了不安全的食品就可以依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請求賠償。

 

  市二中院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綜合審判庭副庭長季磊認為,探討問題前必須限定探討范疇,在食品安全領域和非食品安全領域的規定是不一樣的。職業打假是一個敏感問題,司法解釋沒有正面回應。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法辦函[2017]181號文旗幟鮮明地提出職業打假人的目的不是為了凈化市場,而是為了自身牟利。目前是否可以否定“職業索賠人”的消費者身份還存在爭議,主要還是看涉案商品是否實質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市三中院民事審判庭審判長鮑韻雯認為,“職業索賠人”并非法律概念,認定“職業索賠人”不在于考察其身份,而是對其購買行為模式的考察,即便是“職業索賠人”也有正常生活消費需求,只有在跨越了正常消費所需,進入大量購買的模式,我們才不支持這種商業牟利行為?!妒称钒踩ā返?48條第二款的立法本意在于個體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存在天然的力量懸殊,個體消費者遇到食品安全問題后要維權需要支出成本,該成本難以量化,故十倍賠償包含了維權成本支出。首先是生產者、經營者必須對食品安全負有義務,這是立法本意,其次才是消費者,當消費者個體力量過弱,為了鼓勵甚至是獎勵消費者所以設置了十倍賠償。如果不是日常消費所需,那么就背離了立法本意,如果跨越民事領域進入商事領域范疇,那么不需要給予他們傾向性保護,不應適用十倍懲罰性賠償。故對購買行為應當考察其行為模式,不能一概支持或者不支持。若其能夠對其大量購買行為作出合理解釋并提供證據證明,則可以按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保護,否則不應支持。

 

  市高院民事審判庭審判員趙超認為,消費者范圍的問題應當從更高的站位進行思考。法院是司法者,故應當看立法本意,若無法把握立法本意則可通過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了解最高院的立場。消費者權益保護在法院和食藥監立場有所區別。從嚴格司法來說,最高院審理食品藥品案件規定沒有排除知假買假,強調從“四個最嚴”把控食品安全,因此從目前法條字面理解,在食品安全領域,并未將“職業索賠人”排除在普通消費者范圍之外。

 

  (二)當事人虛構收貨地址或設置與其并無實際關聯的收貨地址,能否作為管轄連接點

 

  段厚省教授認為,從誠信原則出發,所述情形是違背誠信的行為?!睹袷略V訟法》是公法,法院有權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要件進行審查。若存在惡意規避程序法的情況,那么規避行為應當予以限制。法院作為司法機關不能在明知存在規避行為的情況下而滿足其目的。不論是虛擬的地址還是無關聯的地址,都不應認定為有效的管轄連接點,仍需當事人舉證證明與該地點有何實際聯系。

 

  賀栩栩副教授認為,《民事訴訟法》第23條規定,管轄有約定的,應當從其約定,沒有約定的應當以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為確定管轄的法院?!睹袷略V訟法解釋》第20條對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的合同履行地作了進一步明確,將收貨地確定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履行地是與買賣行為有密切聯系的地址,將收貨地認定為合同履行地是為了方便買受人。若約定地點不存在,則該約定失去了便利買受人的前提,應當認定為無效。故確定管轄連接點仍應看合同實際履行情況,有實際履行地的應當以實際履行地為管轄連接點,若沒有實際履行地的,應當回歸到被告住所地。

 

  市一中院民事審判庭審判長丁慧認為,管轄權制度創設的本意是為了及時審理防止訴訟延誤,故其所設連接點一般來說是與原、被告有緊密聯系的地點?,F在原告主動創設連接點,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實踐中可以看到,創設連接點的案件當事人大多是“職業索賠人”,其創設連接點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地法院在處理該類案件時有不同觀點和做法,有的法院在認定消費者身份問題上較為寬松,而很多法院在此問題上作了限縮解釋,進而對購買行為作出不同的性質認定。當事人通過選擇不同的法院達到索賠或者其他目的。因此在管轄方面應該從嚴審查。

 

  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徐嘉煒認為,以虛假收貨地址創設管轄連接點的行為不應支持,但以無實際關聯的收貨地為連接點選擇管轄法院的,還是應當考慮案件具體情況。有收貨地、快遞柜、代收點收貨的,無法確定其是否屬于“職業索賠人”的情況下,若其實際也是從該地點取貨,不宜否認以此作為管轄連接點。

 

  (三)索賠當事人是否應當明確請求權基礎

 

  季磊法官認為, 債務人交付的標的物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害的給付行為被稱為“加害給付”。該行為會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這時,受害人可以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妒称钒踩ā返?48條第二款懲罰性賠償未明確是侵權之訴還是違約之訴,但是“職業索賠人”為最大限度保護自身利益,往往會以侵權案由項下的“產品責任糾紛”訴至法院,便于將經營者和生產者一并列為被告。若選擇買賣合同糾紛,則一般只能對合同相對方的經營者主張權利,不能對生產者主張權利。然而實踐中,打假人根本不會服用所購買的食品,不存在“加害給付”。因此,所有涉及打假人的食品安全糾紛,其案由應當僅限于買賣合同以及其項下的四級案由:網絡購物合同糾紛、電視購物合同糾紛等。至于網絡購物合同中可將電商平臺作為第二被告,則是基于另一法律關系即平臺責任。一旦原告將銷售商和生產商一并列為被告,其實際上已經選擇了侵權作為請求權基礎,但侵權后果又不存在。貨款本身不是侵權,是要造成購買產品以外的人身或財產損害才是侵權。因此,法院的釋明在于,案件應當屬于合同糾紛,除非能夠證明服用食品后造成了加害給付。如果堅持以侵權作為案由起訴,不將訴由變更為合同之訴(變更為合同,則生產商一般不承擔責任,銷售商可在先行賠償后另案追償),則將請求權基礎作為爭議焦點進行審理。若審理后認為不存在侵權后果,則駁回訴請。如果當事人拒絕選擇案由,并表示由法院進行裁判,則記明筆錄依法變更為合同案由后依法審理。

 

  鮑韻雯法官認為,原告選擇《食品安全法》處理虛假宣傳、欺詐的問題,則法院只能以《食品安全法》的相關標準進行審查,支持或者不支持十倍賠償。若當事人選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標準進行訴訟的,則法院只能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審理,請求權的選擇權在當事人,法院不能主動替當事人選擇適用。

 

  (四)消費者和網店注冊電商平臺會員時分別與平臺簽訂的“視為送達”協議,能否在消費者與網店之間產生約束力

 

  段厚省教授認為,問題的本質不是合同相對性問題,而是法院依職權查明的問題。服務協議中有關視為送達的明確約定不是直接針對司法機關作出的,但其內容是指向司法機關作出的承諾。故可以認定雙方在發生交易時,已經向法院發出了有關送達地址的承諾。若該協議到達法院,則該承諾也到達法院,法院據此根據該地址送達訴訟材料應當認定有效。

 

  長寧法院互聯網審判團隊團隊長周泉泉認為,應當認可電商平臺與消費者、電子商務經營者之間送達條款的效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條款具備約束力的條件下,實際操作中我們應注意審查訴訟時該電子商務經營者與平臺是否已經辦理退店手續,若已經辦理退店手續則不能適用該平臺約定。

 

  (五)當事人自行委托鑒定的鑒定意見如何進行審查

 

  趙超法官認為,問題本身涉及到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問題。自行委托鑒定的要看另一方當事人是否反駁,若當事人提出檢驗過程及結果有問題的時候,提供證據的一方則有義務提供證據證明相應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賀栩栩副教授認為,司法鑒定應通過人民法院依職權委托,或者對方當事人也同意的委托。單方委托不是證據規定中規定的鑒定,這只是起到增強證明力的輔助材料。單方委托形成的鑒定意見,對方當事人可以質證。

 

  鮑韻雯法官認為,不論是當事人自行委托的鑒定還是法院委托的鑒定,都屬于證據。法院需要依據證據的“三性”進行審查。即便對方當事人未出庭,法院也應當依職權審查證據的“三性”。以鑒定報告為例,法院應當主動審查鑒定機構的資質,如果機構本身不具有鑒定資質,出具的報告并不具備證明效力。

 

  (六)無中文標簽和檢驗檢疫證明的進口食品能否直接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丁慧法官認為,這類情況需要從嚴掌握,沒有中文標簽,也意味著沒有檢驗檢疫證明。雖然沒有檢驗檢疫不能證明不安全,但沒有檢驗檢疫證明說明產品沒有合法來源。自行從國外購買帶回國內進行銷售的行為等同于進口商,而我國進口商的地位等同于生產者,認定生產者的責任時不考慮其是否“明知”產品具有食品安全問題。此種銷售行為也是不合法的。為何海外奶粉不允許在國內直接售賣,因為不同進口地區奶粉的配比要求不同,隨意將國外產品帶回國內銷售,其食品安全標準可能不符合國家的強制性規定,故目前還是需要進行從嚴掌握,應當認定為來源不合法。

 

  賀栩栩副教授認為,沒有中文標簽意味著存在不安全因素,推定其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但應當給予被告反駁的權利。其可以提供證據證明雖然沒有中文標簽但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前端獲取食品的途經與后端銷售食品的情況應當區分開評價。前端通過走私或者自行帶回等行為可以通過行政監管途經解決,后端買賣行為還應實際審查食品本身是否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季磊法官認為,食品安全有形式標準和實質標準兩種情況。標簽問題應當屬于形式標準的范疇,《食品安全法》附則中對人體健康造成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則屬于實質標準的范疇。無中文標簽和檢驗檢疫證明的進口食品還是應以實質標準進行審查。

 

  徐嘉煒檢察官認為,《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二款中的但書條款規定,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給消費者造成誤導的,標簽瑕疵的不應支持懲罰性賠償。故舉重以明輕,沒有中文標簽是更輕的情節。國家強制性標準只是違反國家行政管理秩序的問題,并不一定導致食品安全問題。若被告能夠拿出相關證據證明產品來源,且該食品也不是奶粉等特殊食品的,應慎重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的食品。

 

 ?。ㄆ撸┊斒氯酥鲃右筚徺I無中文標簽的非銷售用進口食品,能否又以無中文標簽為由主張懲罰性賠償

 

  段厚省教授認為,主動要求購買非賣品應當認定為雙方系對該特定物品達成了轉讓合意。轉讓前,原告已經對該物品的狀態、外包裝等信息有了充分了解,也即對不存在中文標識等事實明知且有預期,不存在被誤導的情形,故不能再以無中文標簽為由索賠。

 

  周泉泉法官認為,這不是商家的正常經營行為,不論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是《食品安全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前提是經營行為。首先,主動要求購買非賣品的交易過程不是銷售食品的行為,銷售商沒有銷售目的。其次,銷售行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持續性和盈利性,故此種購買行為不屬于兩法規制的銷售行為,應當屬于普通民事關系。從購買過程來看,主動要求購買的行為類似于“釣魚執法”。在沒有銷售意愿的情況下主動要求購買,誘發賣方違法,在行政執法領域,其合法性是被否定的。在民事領域,從宏觀層面來考慮,明顯違反誠信原則,另外也與民法保護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違背,此種行為不應得到支持。在查明事實時,還應考慮買賣合意的達成過程,商品本身的真偽以及交易價格等因素。

 

  丁慧法官認為,若不是以食用為目的,而是為了收藏等其他目的,不應認定為食品范圍,不能以《食品安全法》為依據要求索賠。

 

  (八)涉虛假宣傳、假冒等問題的食品能否認定為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周泉泉法官認為,需要將虛假宣傳與假冒問題予以區分。虛假宣傳涉及不合格食品和不安全食品,不安全肯定不合格,但不合格不一定不安全。在審理案件時,還是要審查宣傳內容以及產品的真實情況。如果食品的真實情況是不符合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的,懲罰性賠償訴請應當支持;如果食品達到國家標準但沒達到宣稱標準,不應認定違反食品安全標準,而應認定為欺詐或者違約。但是生產假冒的食品本身是違法犯罪活動,整個生產過程都不在監管的范圍內,因此不符合生產監管過程的要求,應當直接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若需對假冒食品進行實質評價,涉及實質審查就需要鑒定,將會耗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對消費者而言,難度加大,不公平,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

 

  段厚省教授認為,涉嫌欺詐的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妒称钒踩ā窂娬{的是食品安全,有的商品雖然是假冒的,但其標準可能高于正品,故應當進一步舉證是否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的問題。

 

  鮑韻雯法官認為,出現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等情形,一般要求生產經營者舉證,涉及形式安全和實質安全兩個方面的審查,比如需要審查假冒食品進貨渠道、進貨價格,若進貨渠道、價格沒有問題則需要進一步舉證證明實質符合食品安全。如果生產者、經營者連進貨渠道、明顯低價進貨都無法說明,則無法保障食品的安全。

 

  徐嘉煒檢察官認為,假冒不等于偽劣,偽劣和食品不安全也存在差別。確認是假冒偽劣還是虛假宣傳等問題不應通過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來解決,應先由相關行政機關先行認定更加合適,可以引導當事人選擇先行通過行政路徑救濟,其次再通過司法途徑予以救濟。

 

  季磊法官認為,以假冒茅臺為例,茅臺屬于高度白酒,飲用假酒可能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所以這與普通食品存在區別。例如依云礦泉水瓶子里裝了普通純凈水,因假冒而退一賠三即可。對于高度白酒、特殊人群食品等產品,如為假冒,判令退一賠十未嘗不可。

 

  三 研討總結

 

  市高院民事審判庭殷勇磊庭長作了研討總結,強調要準確把握涉食品安全案件審判價值導向,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和食品安全戰略,守牢食品安全的底線。要以“四個最嚴”的要求實施好《食品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在當前過渡時期出臺的相關司法解釋和特殊政策,要符合上海國際消費城市建設的要求。加強與行政監管執法部門、社會各方力量的合作,參與食品安全治理,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對研討會中熱議的兩個問題,即管轄連接點問題和進口食品的審查問題,殷庭長指出,涉食品安全案件管轄的審查必須貫徹誠實信用原則;對進口食品安全的審查存在形式安全標準和實質安全標準的問題,要運用證據規則等司法技術,合理配置舉證責任,在食品安全民事案件審判上把好食品安全關。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應對進口生物制品、添加劑成分等保持敏感性,給予更多的關注,對可能造成潛在食品安全影響的要加強管制。

 
推薦圖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裝 RIO銳澳雞尾酒套裝洋酒女士網紅預調酒3度微醺330ml*10罐
灣仔碼頭 三全
推薦茶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