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可樂的“風波”似乎格外多。上個月,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可樂能把整條魚“溶解”的新聞剛被證實是謠言,近日,一條可樂導致食管破裂的新聞又在網絡上傳播。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專家表示無需擔心,可樂此前沒有類似“案底”。(據7月7日《新京報》報道) 近日,有關部門曝出了一段時間流傳最火的“十大食品安全謠言”,其中就有“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熗鍋致癌”“用海綿做八寶粥”“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和“醋蛋液包治百病”等?,F如今,又傳出了冰鎮可樂可以“救人于水火”、 可樂會導致食管破裂等謠言。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大多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食品安全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有關食品安全的話題自然也十分敏感。一些媒體、平臺和組織,往往會抓住人們對食品安全知識缺乏的弱點和渴求了解的心理,制造各種貌似深奧而正確的食品安全話題。有的不顧事實,夸大其詞;有的張冠李戴,杜撰權威;有的偷換概念,違背常識。經過權威部門鑒定識別后發現,大多是不科學、偽科學甚至是反科學的食品安全謠言,誤導消費者判斷,擾亂了食品安全管理秩序,給社會和公眾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和負面影響。 既然是謠言就要澄清和制止,涉嫌違法的還要予以堅決打擊和嚴厲治理。鑒于食品安全謠言從制造到發布再到發酵和流傳,是一個涉及諸多環節的鏈條式過程,因此,治理類似“可樂導致食管破裂”等食品安全謠言,就不能只寄希望于某個單位和部門,不能只盯住某個環節和某個方面,而要多方發力、整體聯動,全面出擊、多措并舉,首尾兼顧、標本兼治。 首先,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謠言處置機制。有關職能部門要及時發現謠言、甄別謠言,并在第一時間進行權威信息發布,妥善對謠言進行辟謠和澄清。要敢于和善于拿出具有科學性、權威性的信息與謠言抗衡,這樣才能令消費者信服和認可,才能避免食品安全謠言不脛而走,不至于誤導公眾、危害社會。 其次,謠言止于智者。這就需要專業人士和機構不定期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有趣的實驗對受眾進行常識教育,幫助他們在遇到類似謠言時能夠明辨真假,成為“明白人”。這樣,消費者才不會被隨便忽悠和輕易蒙騙,食品安全謠言也就失去了市場和土壤。 食品安全謠言主要傳播渠道為微信、微博、新聞網站、客戶端、論壇。因此,這些媒體平臺就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和公德良心,自覺把好食品安全信息的審核關、發布關和跟蹤管理關,杜絕有害信息、抵制網絡謠言,從提升謠言識別智能水平、提高辟謠及時性、降低謠言風險和社會危害等方面進行精準發力,推動食品安全謠言“靶向治理”。 現有法律法規對食品安全謠言的處罰力度還不夠大,違法成本較低,這也是食品安全謠言猖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提高辨別能力、科普和辟謠的同時,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對食品謠言制造、傳播者的處罰、追責力度,秉持露頭即打的原則,該依法處理的絕不姑息。同時,通過典型案例宣傳對造謠者進行威懾、對公眾進行警醒。(舒朗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