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農產品都是百姓離不開的剛性需求食品,而中國居民的“菜籃子”,多年來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國計民生。農村經濟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商品率的提高,農產品交易出現了批量成交的需求,由此孕育出我國最初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40年間,農批行業由最初的自發萌芽階段到如今的集團化發展階段,經過了6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集團化發展階段優勢凸顯
農產品批發市場自20世紀80年代初在我國出現后,迄今已有40年的發展歷史,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進程,農產品批發市場也經歷了從少到多,從產地市場興起到產地市場與銷地市場并行發展,從民間自發形成到政府推動建設的過程。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大致經歷了6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發萌芽階段(1978—1984年);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1985—1990年);第三階段:盲目發展階段(1991—1995年);第四階段:規范發展階段(1996—2001年);第五階段:質量提升階段(2002—2008年);第六階段:集團化發展階段(2008年至今)。
伴隨著改革開放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農產品批發市場得到長足的發展,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突出。如今,農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是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樞紐和核心,也承擔著農產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在保障供應、穩定價格、解決賣難、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增收以及豐富農產品市場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統計,截至2017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總額5萬億元,同比增長5.7%;交易總量8.7億噸,同比增長2.7%。
在集團化發展的現階段,中央政府不斷出臺利好政策扶持農產品流通建設。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數年關注農產品流通問題,針對農產品流通行業共出臺140多項政策及工作通知,從稅收、用地、運輸、水電、冷鏈物流、公益性建設等十多個方面為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一些工商資本亦開始投資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實現資本擴張,農產品批發市場紛紛加快了發展的腳步,集團化發展的特點開始顯現,一些市場開始嘗試在全國各地投資多個批發市場。如從2008年起,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全力推行批發市場“網絡化”戰略,全面推行批發市場規劃、建設、管理、服務、食品安全的規范化、標準化,擬定并開始實施“海吉星計劃”,在公司下屬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推行品牌化戰略,全力打造“海吉星批發市場”高端品牌。目前,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營管理30多家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
雨潤控股集團、哈達農副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農產品市場的集團化發展趨勢也非常迅猛。如今,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集團化發展趨勢還在繼續,行業外的資本也在不斷涌入農批行業,并開始在行業內搶占區域先機。集團化已成為2008年以來農批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也成為農批行業資源整合發展的重要轉折。
智能信息化成未來發展方向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2017年交易額百強市場(以下簡稱“百強市場”)年交易總額1.8萬億元,同比增長7.3%;年交易總量2.9億噸,同比增長5.1%;電子結算交易額0.43萬億元,同比增長7.4%。市場經銷商27萬個,同比增長1.2%;從業人員102萬人,同比增長12.6%;市場總交易面積2208.5萬平方米,同比降低7.6%。其中,交易廳棚面積1244.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9.1%;露天交易面積450.6萬平方米,同比減少4.8%。市場總攤位數25.4萬個,同比增長2.8%。其中,固定攤位數18.5萬個,同比增長3.8%;非固定攤位數6.9萬個,同比增長0.9%;冷庫庫容556.9萬噸,同比增長3.9%。
經過近40年的發展,絕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占地面積、批發商數量、廳棚面積和數量以及冷庫設施設備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不斷出臺的大背景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五大中心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商務部“雙百市場工程”建設效果明顯。自2006年來,中央財政拿出近9億元補貼資金,對365家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企業的751個建設項目給予了支持,包括268個冷鏈系統、63個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44個監測中心、49個安全監控中心、70個廢棄物處理中心、17個活禽屠宰交易中心、106個配送中心和134個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的建成和運營,提升了市場現代化水平,完善了市場功能,優化了市場環境,在引導各地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先后經歷了兩次大規模升級改造之后,基礎設施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建設了信息中心、檢測中心、結算中心、安全監控中心、廢棄物及污水處理中心等。在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中,檢驗檢測中心的建設率達66.7%,信息中心建設率達53.3%,此外,已有26.7%的市場建有電子結算中心。有檢測設備的市場近50%,建立安全監控中心的市場為40.7%,市場信息網絡覆蓋面不大,11.2%的批發市場建有信息結算管理中心。
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2018年不完全統計,2017年,在百強市場中,87家市場建有廢棄物處理中心,同比增長1.1%;98家市場建有檢驗檢測中心,同比增長0.6%;98家市場建有安全監控中心,同比增長0.3%;94家市場建有信息中心,同比增長2%;71家市場建有電子結算中心,同比增長1.5%;71家市場建有配送中心,同比增長1.5%。農產品批發市場正朝著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快速發展。
農批市場網絡體系覆蓋全國
當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保持著平穩快速發展的態勢,已形成基本覆蓋全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構建起貫穿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行業整體規模逐步擴大、流通模式日趨多元化,行業運營管理水平及現代化技術應用程度大幅提升、市場內硬件設施配備逐步完善。行業的快速發展使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保障市場供應、穩定農產品價格以及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經過近40年的發展,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基本形成覆蓋全國、業態多樣、品種齊全,產地、銷地、集散地市場并舉的市場網絡體系。綜合市場、果蔬市場、水產品市場、肉禽蛋市場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并且結構越來越趨于合理。
農產品批發市場網點分布覆蓋全國所有?。▍^、市),形成了東、中、西部地區并行發展且地區之間交易頻繁的局面。中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較之中西部地區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的特點。東部地區人口密度高,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基礎好,商品經濟較發達,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占全國總數量的43.6%,最大經營面積為121萬平方米。
面對線上線下的競爭,農產品批發市場著力強化物流服務功能,向現代物流中心轉型升級,這既是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核心競爭優勢,也將成為新的利潤來源。
社會變革催生行業集中度和功能提升
生產和消費區域進一步集中帶動農批行業集中度進一步增強。農產品大規模、跨區域流通逐步成為常態,一批高標準、高水平、高效集散、強勁輻射的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應運而生,交易規模達到百億元的一批具備較強集散功能的龍頭批發市場迅速崛起。加之深圳農產品、雨潤、地利、香港宏安集團、新發地、江南、中農批、北京美農等企業,在全國各地通過新建、合作、入股、收購等方式,投資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園,形成集團化發展。農批行業集團化發展呈現出迅速發展態勢。
市場占地規模越來越大,投資地域范圍越來越廣,大資本方投資新建、改造市場勢頭迅猛。這區別于之前“一城一市”的單體批發市場發展模式,也不同于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國家的政府部門管理形式的批發市場。集團化農批市場企業的崛起,與當前國家發展方向契合,適應了當前的發展形勢和流通貿易環境。未來隨著資本的進入,市場的建設環境變化會更大。多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歸于同一集團旗下,帶動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進一步集中,促進大規模、跨區域、長距離的農產品流通和物流的快速發展。
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規模逐年遞增,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進一步促進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和食品安全把關等功能,促進農產品流通格局形成,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標準化、集約化,保障城市供應穩定和品種豐富。
消費需求多元化拉動了農產品流通發展。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和經濟轉型升級,我國城鎮人口集中度越來越高,帶動農產品消費量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轉變。并且我國在原有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基礎上,拉動形成了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經濟圈,顯示城鎮人口增長還將持續,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城鎮人口集中度的提高,帶動消費的分級和差異化,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布局優化,并對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出了擴大交易品種和交易量、完善儲運及交易設施和服務的要求。
交通便捷化促進農產品跨區域交易集散。我國的高速公路主干網由“五縱二橫”發展為“六縱六橫”,覆蓋除西藏以外所有一二三線城市;我國民航增加了地級城市的機場建設,已形成覆蓋全部一二線城市和部分三線城市的空運網;高速鐵路網已覆蓋京九、京哈、京西、京滬、滬深、廣深等主要線路沿途城市。全國交通網的發展,優化了農產品流通路徑,縮短了農產品的物流成本和時間,使長距離、跨區域、大規模的農產品物流成為可能,進一步縮減了中間環節,一定程度上減少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集散網點,并擴大農產品批發集散規模。
新興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推動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隨著移動互聯、二維碼、RFID射頻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交易和物流配送的追溯全程無縫,消費者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或手機移動終端在線訂購農產品,海南的生鮮農產品可以24小時內配送到北京客戶家中,消費者可全程可視化監視和接收農產品。
此外,隨著冷鏈物流、甩掛物流、精準物流等物流技術發展,大宗農產品貨主可以在線選擇長途運輸冷藏車輛,優化配置往返的貨,并跟蹤貨運的路途和產品溫濕度情況,不僅可以保障農產品的安全,而且節省了物流中間環節和運輸成本。這些科技的發展,使農產品流通的分散性、隨機性特點轉變成為集約性和可控性,極大地增強流通的訂單化和計劃性,隨著時間的累積,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產品流通格局,成為真正的大流通格局。
迎來國際化發展新契機
中國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進入新世紀以來,農產品的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加強國際交流、提升行業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已成為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批行業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通過加入國際組織,出訪考察,加強和國外市場交往,參加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代表大會、創立舉辦亞太批發市場大會和中國國際農產品貿易對接會等國際大會,并推薦中國市場代表在國際論壇發表演講,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接流通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國農批行業開始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與國際市場積極交流發展經驗,并日漸在國際組織中掌握話語權,發出代表中國的響亮聲音。
作為我國農產品批發行業的社團組織,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力推中國農批行業發展,推進中國批發市場與世界批發市場對接合作,積極推動國際事業發展,致力于帶領中國農批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探索全球農產品供應鏈領域創新性發展,傳播國內外成功經驗與管理理念,倡導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中國模式,在行業內樹立了較強的國際影響力。
特別是2018年,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邁開了對外開放的新步伐。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成功當選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主席,成為自1958年該組織成立以來60年間,首位擔任這一國際組織主席職務的亞洲人。蓬勃發展、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中國農批行業正愈來愈成為全球農產品行業關注的焦點,中外市場交流需求十分迫切,中國人擔任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這一權威國際組織領導人,必將提升我國批發市場的國際影響力,發揮我國農批行業的優勢,加快轉型升級,借鑒國際經驗,提升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促進更廣更深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中國農批市場及農產品流通業拓展更加廣闊的國際發展空間,更加有力地推動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中國農批40年,從最初自發萌芽建立的許多小規模、分散化、粗放式管理的農產品集貿市場,到集團化規模發展,再到通過農產品經濟外交登上國際市場大舞臺,為中國大市場帶來更多優質產品,讓中國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推動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全球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