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市法院)公開開庭合并審理兩起由惠州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市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該案是2017年7月1日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全面實施以來,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首例由檢察機關作為起訴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
該案件由市法院副院長、二級高級法官陳密擔任審判長,兩名審判員及四名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市檢察院副檢察長、三級高級檢察官黃順恒及三名檢察官出庭支持起訴。
制售假冒偽劣酒類產品牟利 最高可能賠償160余萬元
2021年2月,被告人李某叨、許某杰,被告人鐘某發、張某鍵、胡某平、黃某文等六人,被市法院二審認定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等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一個月至一年一個月不等,并處罰金二十八萬元至七萬元不等。該判決已經生效,部分被告人仍在監獄服刑。
除了刑事賠償,六人還有可能面臨最高160余萬的民事公益訴訟賠償。據市檢察院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稱:市檢察院在履行公益訴訟檢查職責中發現,被告李某叨、鐘某發等六人,因在不符合食品安全生產規范的場所,使用不符合酒類安全生產工藝的方法,以次充好,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酒類產品,對眾多不特定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潛在威脅,且存在欺詐行為,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公益訴訟起訴人認為,六被告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請求判決支付銷售價款三倍的賠償金分別為160余萬至24萬不等;以及在省級以上電視臺及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賠禮道歉。
三倍賠償金能否支持等問題成為爭議焦點
被告李某叨等六被告的代理人出庭應訴。代理人主要提出市檢察院依法不享有訴權,此前北京等地判例中懲罰性賠償的訴求均未獲法院支持等意見,并提出此前被告已被刑事制裁并處巨額罰金,已經受到法律嚴厲制裁,內心深深懺悔,不應再判決三倍的賠償金。
雙方均就自己的觀點進行舉證,法庭主持了質證,并對雙方進行了法庭調查。并就本案爭議焦點總結為:一、檢察機關作為該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人是否適格問題;二、三倍賠償金有無依據、能否支持問題;三、生產者是否應當對銷售者的賠償承擔連帶責任。雙方就此展開辯論并在法庭做出最后陳述。兩案沒有當庭宣判。
首次采用“3+4”大合議庭 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履職盡責
當天不僅是市法院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也是市法院首例采用“3+4”大合議庭模式,即由三名審判員與四名陪審員組成的七人合議庭審理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主審法官、市法院民四庭法官劉天貞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第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及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組成七人合議庭進行審理。“人民陪審員人數多于法官的人數,最大程度地保障發揮其富有社會閱歷、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眾呼聲的優勢。”
記者向人民陪審員張小燕了解到,在本案開庭前,合議庭已經組織他們詳細閱卷,組織他們熟悉相關的法律規定,庭審中的詢問和溝通技巧等。她對案件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經過今天的庭審,她對案件的事實有了自己的認定。在合議庭討論事實認定的時候,她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法官共同表決。作為“沒有穿法袍的法官”中的一員,她感到很自豪也很有壓力,督促自己長期堅持學習法律知識,以勝任人民陪審員這一職位。
劉天貞還向記者介紹,此次參加審理的四名人民陪審員是從基層法院的人民陪審員目錄中隨機抽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相關規定,我市公開向社會選任人民陪審員,只要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年滿二十八周歲,遵紀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一般應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且不具備不能和不得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均可以報名。人民陪審員依法享有參加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獲得履職保障等權利,并依法受法律保障。
普法小知識 什么是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是指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由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公益訴訟是檢察機關四大檢察職能之一,檢察公益訴訟包括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
目前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領域,主要包括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土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轉讓、英雄烈士名譽保護等5個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