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共監督抽檢食品21911批次,經檢驗,不合格的561批次,總體合格率97.44%。
抽查檢驗
與2019年相比,食品抽檢數量增加3093批次,總體合格率下降0.9%,表明2020年食品抽檢的問題發現能力提高了,對不合格產品的發現率有所增加。
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2020年全市食品抽檢結果的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
01按抽樣環節分類
可分為生產、市場流通和餐飲消費三個環節,其中市場流通環節合格率為97.99%居最高,具體抽檢結果如下圖:
02按抽樣品種分類
抽查范圍覆蓋36大類食品,其中冷凍飲品、可可及焙烤咖啡產品、蜂產品、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其它食品、食用鹽、水產品暫養用水等十類產品合格率為100%,具體抽檢結果如下圖:
03按行政區域分類
抽查范圍覆蓋全市7個市(區),其中鶴山市合格率最高為97.97%,具體抽檢結果如下圖: 不合格產品情況
在抽檢的21911批次樣品中,共發現不合格樣品561批次,共計625個不合格項目。
按食品類別劃分,不合格的項目數量如下圖:
▲不合格產品的不合格項次對比
從上圖可見,食用農產品、餐飲食品的不合格項次明顯高于其他產品,合計362項,占總不合格項次的57.92%;緊跟其后的是糕點和糧食加工品兩大類,但占比均不超過10%。
按不合格項目劃分,抽查檢驗結果如下圖:
▲不合格產品的不合格項分類統計
從上圖可見,不合格項目占比超過10%的有:微生物污染(占27.36%)、質量指標(占19.84%),抗生素、獸藥及禁用藥品殘留(占14.88%)、農藥殘留(占10.72%)。
不合格主要原因分析 01微生物污染情況
本年度抽檢發現由微生物污染導致的不合格問題,全市各個環節的微生物不合格項次共有171項次,占比為27.36%,是占比最高的不合格原因。其中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共有165項次不合格占比96.49%,是微生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是在餐飲抽檢中,微生物不合格的情況比較突出,其中生食水產品,如刺身類,該兩個項目的不合格項次數達到115項,這與其制作過程多數為半開放環境,以及原料經過冷鏈運輸、冷凍保存的環節過多有關,餐廳管理不嚴格,沒有嚴格按照餐飲的衛生規范都是重要的原因。此外,還有16批次的熟肉制品超標,這些產品均來自燒臘加工作坊,衛生環境差點,成品以裸裝出售,極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02質量指標不合格情況
產品質量指標不合格的情況,大部分是由營養標簽內容不真實引起的。自從2013年1月1日起,國家強制預包裝食品必須標示營養標簽,抽檢發現共有97批次的產品不符合要求,占整體不合格批次(共625批)的15.52%,是不合格產品最多的單項。
所謂食品營養標簽,就是在食品的外包裝上標注營養成分并顯示營養信息,以及適當的營養聲稱和健康聲明,其內容包括:能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膳食纖維)、鈉等營養要素及其含量。證實這些成分含量聲稱與產品的真實情況是否一致,就是抽檢的目的,由此可見,營養標簽不是標簽問題而是屬于產品質量問題。不合格主要原因是企業在生產中調整過原料或配方,但沒能及時修改包裝上的營養標簽;還有一些企業直接抄襲其他產品的營養成分表。
03抗生素、獸藥及禁用藥品殘留
在本年度食用農產品的抽檢中發現,抗生素、獸藥及禁用藥品殘留不合格情況比較嚴重,占整體不合格批次中的14.88%,其中水產品中濫用抗生素類及其他禁用的藥物非常普遍,不合格批次占比達10.72%,而禽蓄類產品中獸藥殘留超標的情況占比為4.16%。
主要原因是在養殖、長途運輸、暫養過程中,疾病是難以避免的棘手問題,也是影響養殖從業者經濟回報的重要因素,藥物被用作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主要有呋喃西林、硝基呋喃、呋喃唑酮、氯霉素、氟苯尼考、孔雀石綠、五氯酚酸鈉以及氧氟沙星、恩諾沙星等。長期食用含有此類藥品的產品會導致人體產生耐藥性,造成自身疾病治療上的困難。
04食用農產品中農藥殘留情況
本年度食用農產品抽檢中,蔬菜的農藥殘留不合格項次共有67項次占10.72%,涉及使用的農藥種類多,用量大,主要有以下品種:阿維菌素、丙溴磷、啶蟲脒、毒死蜱、氟蟲腈、腐霉利、甲胺磷、甲基異柳磷、克百威、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滅蠅胺、噻蟲嗪、水胺硫磷、氧樂果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抽檢中發現30批次的豆芽使用了4-氯苯氧乙酸鈉和6-芐基腺嘌呤(6-BA)的情況,占農產品不合格項次的16.67%,這兩種物質為生長調節劑,主要是促進細胞分裂助生長,早在2015年國家已經明令禁止使用的。另外蛋類產品檢出恩諾沙星和磺胺類藥品、氟苯尼考殘留等是近年來的新趨勢,這個是禽類在養殖過程中被人為在飼料中添加進去的,然后通過生殖系統,最后進入蛋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