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世界杯 揭幕戰0:2輸給厄瓜多爾,小組賽第二輪又1:3不敵塞內加爾,東道主卡塔爾成了本屆世界杯首個出局的球隊,不少卡塔爾球迷被甚至放話“明天就舉辦閉幕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卡塔爾砸下2000多億美金舉辦的這屆世界杯,還是充滿了“科技與狠活兒”的…… 首先,是這一屆的足球都裝芯片了。沙特2:1爆冷擊敗阿根廷的比賽里,阿根廷三個進球被判無效,讓很多球迷知道了梅西腳下的足球里是內置了Al Rihla(阿拉伯語,意為“旅途”)芯片。 但其實世界杯對于“科技與狠活兒”的應用,還要更早一些: 早在2014 年的墨西哥世界杯就引入了“門線技術”,14臺高速攝像機對準2個球門,通過每秒 500 幀的速度檢測足球的移動,一旦系統檢測到足球越過門線,裁判所戴的特殊手表上就會顯示“GOAL”,以供裁判做出準確判斷。 隨后是2018年舉辦的俄羅斯世界杯,首次推出了VR直播——球迷只要戴上VR設備,就可以觀看滿滿沉浸感的球賽了。同時還引入了VAR(視頻助理裁判),當時小組賽C組法國對陣澳大利亞的比賽里,主裁判就根據VAR改判了點球,在決賽中法國隊也再次憑借VAR獲得點球并最終捧杯奪冠。 回到今年的世界杯,導致阿根廷三個進球被判無效的就是“Al Rihla”和基于VAR升級而來的“半自動越位技術”(SAOT),Al Rihla的傳感器位于球的中心,以500次/秒的速率將球的運動數據發送到視頻操作室,從而可非常精確地檢測踢球點,并收集高精度的球運動數據發送給裁判端;而半自動越位技術則是根據球場頂部的12臺特制攝像機,以每秒50次的頻率發送數據并生成3D動畫圖像,實時判斷球員是否越位。 世界杯 VS 冷鏈物流 再說冷鏈物流 從1930 年的烏拉圭,到 2022 年的卡塔爾,世界杯簡直就是科技“進化史”的一個縮影,與之類似的還有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冷鏈物流,也是從粗放到精細再到充滿了“科技與狠活兒”…… 冷鏈物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人鑿冰貯存食物,然后就是唐朝時期最為著名的冷鏈物流服務項目——給楊貴妃送荔枝,再到明朝的“六月運鰣魚”,經三千里路到長安魚身還“帶雪寒”。當然,以上的冷鏈物流都還是基于用冰塊降溫,還沒有所謂的“科技與狠活兒”一說。 直到1873年,德國工程師、化學家卡爾•馮•林德發明了以氨為制冷劑的冷凍機,打開了冷鏈物流科技化發展的潘多拉魔盒。 盤點冷鏈物流的科技與狠活兒 首先就是以冷凍機為核心的冷庫了,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一臺“超超超大號的冰箱”,成為各類需要低溫儲存的食材和物品集中儲存地。 然后就是以制冷機和汽車結合而誕生的冷藏車,算是一個小號的可移動冷庫,確保食材在運輸過程中也處于合適的低溫區間。但矛盾也隨之而來,以汽油等能源為驅動的冷藏車,長期打冷的成本很高,有“聰明”的司機在不斷上漲的油價和長期打冷之間選擇了間歇性打冷,即在裝貨和卸貨時開啟冷機,運輸途中卻關閉冷機節約成本,導致冷鏈斷鏈情況時有發生。 有矛就有盾,為了防止司機間歇性打冷,一些冷鏈企業通過加裝定位系統和溫度探測的車載儀器進行監督。 而最近幾年,在物聯網、數字化、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下,以華鼎供應鏈為代表的創新型冷鏈企業開始探索更深層次的科技賦能,通過對各環節的數字化改造和數據的數字化傳輸,實現了精準分揀出庫、車輛智能調度、線路智能規劃、遠程在線監測、智能補貨等一系列高效運營。 而隨著疫情的多點散發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還出現了“科技防疫”這樣的科技與狠活兒:通過大數據對對冷鏈相關的人、貨、車、場進行監督把控,可以精確到貨品證件和批次、人員核酸報告、司機行程信息和倉庫消殺信息,通過算法及時對涉疫車輛和人員進行實時監督和預警,有效的規避潛在風險,做到食品安全的全面溯源。 從宏觀來看,中國每年因冷鏈“斷鏈”造成食材損耗、浪費的經濟損失已超千億元。而從微觀來看,因冷鏈缺乏監督監管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更是無處不在,也許你坐在屏幕前觀看比賽時手里的炸雞、小龍蝦等,都是沒有科技監督的“裸奔”冷鏈送來的。 作為足球運動中最受關注的賽事,世界杯里的科技應用已臻成熟,并開始更廣泛的應用于各類足球賽事,以科技效率改善著比賽體驗和觀賽體驗,而在更貼近我們生活的冷鏈物流,還沒有形成對于科技應用的廣泛共識,希望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們的冷鏈物流也能越來越科技、越來越高效、越來越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