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鹿茸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帶血鋸茸,不讓血流失,而保留在茸中,加工后的茸外觀顏色發暗,開條后血液濃厚、分布均勻,呈紅褐色而有光澤。另一種是排血鋸茸。這兩種商品茸的加工方法稍有差異。目前,帶血鋸茸無論從售價還是從藥用價值上都比排血鋸茸要高,因為茸血提取物與鹿茸提取物在物理、化學性質上基本一致,且茸血中含激素較高,此外,帶血茸比排血茸的蛋白質含量高。排血茸在加工中不僅使茸血反流,并且使茸角中的部分有效成分也隨血流失。因此,現在普遍加工的鹿茸是帶血鋸茸,只有極少數加工排血鋸茸。 (一)帶血茸加工 帶血鋸茸的加工技術要求嚴格,操作工藝復雜,要求加工者既要懂得加工規程,又必須認真謹慎,只有如此,才能加工出達到外銷標準的鹿茸。 1.封口登記 鋸下來的鮮茸,首先應將鋸口向上立放,防止茸血從鋸口流失。帶血茸在進一步加工之前還要進行封口,即保住茸內血不外流。封口保血的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燒紅的烙鐵燒烙鋸口。烙時先在鋸口上撤一層面粉,烙鐵不要燒得太紅,太紅容易烙糊,但不紅又烙封不住。也可以在鋸口上撒一層面粉用開水燙,這種方法封口效果較燒烙法稍差些。封口的主要目的是保血,只要茸血不往外流就行了。封口后煮炸加工前還要進行稱重、拴標、編號等,并做好記錄,有的還要測尺,然后根據茸重確定煮炸時間和次數。 2.洗刷茸皮 把經封血處理的茸角用35~40℃溫水浸濕的毛巾擦拭,以除去茸體表面的污物,但應注意不要損傷茸皮。若發現茸角有外傷、折損、淤血等情況時,要進行及時處理。外傷要進行縫合并涂上干面粉,有的還要用布帶包住傷口;折損處可以用針固定;淤血可以用溫濕毛巾熱敷5~10分鐘,使淤血散去。這樣一切都準備就緒后便可以進行煮炸加工。 3.煮炸與烘烤 煮炸鹿茸的程序極為精細,煮炸的目的是使鹿茸的蛋白質變性,破壞蛋白質碳鏈結構,增加茸體通透性,便于水分逸出,易干燥。同時使茸皮收縮排出皮血,使鹿茸顏色鮮亮,也可以起到殺菌防腐的作用。煮炸時一般用布帶將茸系住,用手提著煮炸。大型加工場,用煮茸架煮茸,將茸用布帶系好,以鐵夾夾住,掛在煮茸架上煮。 煮炸的時間視茸角的大小和老嫩程度而定。若加工一副 2 500克的帶血三杈鋸茸,將水燒至沸騰,入水前用手指擠壓茸皮,使血管暢通,然后將茸根朝下、頭朝上浸入水中,快速來回擺動,使茸皮受熱均勻。煮炸70~90秒后取出,放入1~4℃左右的冷水中,冷涼2分鐘。這樣連續煮炸冷涼3~4次。每次入水前都要仔細檢查虎口、茸頭有無傷口、喧皮、裂口等,若出現這些情況,應及時縫合或涂上蛋清面糊。最后一次煮炸至茸毛聳立、嗅茸有蛋黃香味時停炸。然后放在涼水中冷浸2~5小時,取出進行吹風干燥或自然干燥,第一水煮炸結束。 第二水在第二天進行,即進行回水加工,同樣在沸水中煮炸,然后冷涼,共重復3~4次。每次下水90~120秒,間隔2分鐘,見虎口有溢血時即停炸,最后吹風干燥。第三水在第三天進行,煮炸3~5次,煮炸時間每次為60~80秒,間隔2分鐘。感到有熟蛋黃香味,茸體有彈性時,結束第三水,風干。第三水結束后隔日進行第四水,過程同第三水。第四水結束后,若嘴頭、杈枝頂端不夠飽滿,茸表面有粘潮感時還要回水,每次用沸水煮炸茸尖,待柔軟時進行適當壓頂,以保證頂端、嘴頭均勻飽滿。 在初回水之后每次回水后的風干要放在通風的地方,風不易太大,以防茸皮干裂。同時要常檢查,防蟲蛀,若發現茸體濕潮發黏,要及時回水、烘烤,否則易引起糟皮和臭茸。 每次回水、風干后要進行烘烤。第二水后茸體放入烘箱烘干,鋸口朝上;第三水后烘干時鋸口朝下,使血色素在茸體內分布均勻,不至于一頭深一頭淺。每次烘烤時溫度在70~75℃左右,不得高于80℃,也不得低于60℃。高于80℃會使茸烤黑或烤烘不均勻,低于60℃時有可能滋生細菌。每次烘烤2~3小時,茸太嫩時,時間可以稍長一些,茸體干瘦、較老的可以相對短一些。陰雨天應加強烘烤,烘烤時要經常翻動,以保證烘烤均勻使血液均勻分布。頭兩天烘烤時要特別注意鼓皮,一旦發現則可以用針刺排放氣體。每次烘烤后要擦去茸表面的油污。另外,每次烘烤前要將烘箱溫度預熱到70~80℃時,才能將茸放入,以免成臭茸。 就整個煮炸加工過程來說,一般回水次數在13~15次左右。實踐證明,只要封好鋸口,再包扎一下,倒著下水煮炸,鋸口不會鉆水,而且這樣加工出的帶血茸,茸下段絕對富血;成品茸劈開檢查,成色好,含血均勻,深受顧客青睞;徹底克服了傳統的茸頭朝下加工使茸下段含血量較少之缺點。 4.煮頭 對經過以上加工程序后嘴頭不飽滿的鹿茸還可以隔日煮頭,每次煮茸尖4~6厘米處,時間以煮透為宜,即將茸頭煮軟,進而煮至較硬且稍有彈性為止,每次回水煮頭后,不用烘烤,懸掛自然風干,直到茸頭滿飽為止。 5.登記裝箱 干透的鹿茸,最后需要刷洗、裝箱。刷洗用軟毛刷沾溫肥皂水(40℃左右)或堿水刷洗表面,除去污垢,使茸體清潔,色澤艷麗。刷洗時鋸口、傷口不要進水,隨刷隨擦干,最后稱重登記,裝箱。 (二)排血茸的加工 1.登記 將采收的鮮茸進行編號、稱重、測尺、拴標、登記。 2.排血 即在水煮前機械性地排除茸體內血液的過程。方法是:用真空泵連接膠管和膠碗,將膠碗扣在鋸口上把茸內血液吸出。也可用打氣筒連接14~16號針頭,將針頭插入鹿茸尖部,通過空氣壓縮作用,使茸血從鋸口排出。 3.洗刷去污 用40℃左右的溫水或堿水浸泡鹿茸(鋸口勿進入),并洗掉茸皮上的污物。在洗刷同時,用手指沿血管由上向下擠壓,排出余血。 4.水煮、烘烤與風干 第一次煮炸(即第一天煮炸)時,先將茸放在沸水中煮15~20秒(鋸口應露出水面),然后取出檢查。茸皮有損傷時,可在損傷處涂蛋清面糊(雞蛋清與血粉調成糊狀)加以保護。以后反復多次進行水煮。根據鹿茸的大小、老嫩和茸皮抗水能力不同決定下水的次數和每次煮炸時間。二杠鋸茸第一次煮炸的下水次數為8~10次,每次下水25~50秒(水煮時間以50克鮮茸煮2秒為參考依據),每次冷涼時間50~100秒(冷涼時間為水煮時間的2倍);三杈鋸茸第一次煮炸的下水次數為7~10次,每次下水煮炸時間30~50秒(每50克鮮茸煮1秒),間歇冷涼時間60~100秒。煮炸到鋸口排粉紅色血沫,茸毛直立,溝楞清晰,嗅之有熟蛋黃氣味時停止煮炸。擦干冷涼后放入70~75℃烘箱或烘房內烘烤2~3小時,然后取出于通風干燥處平放風干。 第二次煮炸(即第二天煮炸)加工時,操作程序、操作方法與第一次相同,下水次數與煮炸時間較第一次煮炸減少 10%~15%,煮至茸尖有彈性為止。然后取出擦干、烘烤、風干。 第三次煮炸(即第三天煮炸)時,入水深度可為全茸的 2/3,下水次數和煮炸時間較第二次煮炸略減一些,煮炸至茸尖由軟變硬,又由硬變軟,變為有彈性時為止。然后擦干、烘烤、風干。 第四次煮炸(第四天煮炸)時,入水深度為全茸的 1/2~1/3,下水次數與煮炸時間較第三次煮炸略減一些,煮炸至茸尖富有彈性為止。擦干、烘烤后懸掛風干。 5.煮頭 從第六天開始,隔日煮頭到全干為止。每次只煮茸尖部4~6厘米處,時間以煮透為宜。所謂煮透即指把茸尖煮軟,再煮得較硬而有彈性時為止。每次回水煮頭后,不用烘烤,懸掛風干即可。 6.頂頭 因二杠茸較嫩,含水分大,嘴頭易癟,頂頭加工能起美化作用。方法是:當二杠茸干燥至80%時,將茸頭煮軟后,在光滑平整的物體上頂壓茸頭,使之向前呈半圓形握拳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