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水資源紅線約束趨緊,灌溉面積增大,如何破解水瓶頸?河套灌區調結構、創機制、治污水,精打細算提升用水效率,實現增糧增收不增水,走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新路
打開地圖,黃河“幾”字彎頂端“一”處,仿佛戴了頂藍色帽子,這便是由各級排溝排水、湖泊海子組成的全國三大特大灌區之一的河套灌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河套灌區經過大規模建設,先后修建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多年平均糧食總產量達300萬噸、油料60萬噸,成為全國重要商品糧油基地,被譽為荒漠里的“大糧倉”。 近些年,河套灌區面臨新挑戰。水資源紅線約束越來越緊,灌溉面積增大,用水矛盾突出,如何提升用水效率,如何治污節水?這些現實問題擺在面前。 “漫灌”變“滴灌”: 高耗水作物減下來,節水技術跟上去 金秋時節,行走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一派豐收景象。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巴彥淖爾多年降水量僅有150毫米,蒸發量高達2200毫米,為何這里能成為瓜果飄香的“塞上江南”? 滾滾黃河水,潤澤這片干涸大地。三盛公水利樞紐是河套灌區的引水龍頭工程,成為當地發展的“總閘門”。樞紐工程管理所高級工程師趙彥生介紹,工程建成后,改變了灌區多頭取水的問題,提高引水效率,灌溉面積從547萬畝發展到如今的900多萬畝。 通過三盛公水利樞紐引水,每年有47億立方米黃河水,進入縱橫交錯的灌排溝渠,滋潤萬畝良田。 黃河之水來之不易,寶貴的水得用在刀刃上。“調結構勢在必行,一方面壓縮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占比從60%減少到41%。另一方面促進傳統農業提質增效,發展優質專用新品種,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用水的產出效益?!眱让晒抛灾螀^水利廳農牧處副處長高明堂說。 河套地區光照充足、灌溉條件好,小麥品質優,但近些年不少農民增產不增收。磴口縣烏蘭布和農場農民魏金喜說:“小麥需水量大,一季至少要澆三四次,成本高、不劃算,一些村民改種其它品種了?!?/p> “河套地區條件得天優厚,小麥種植面積不斷縮減,實在可惜。我們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優質小麥品種,主動對接市場需求,提升種地效益。”內蒙古兆豐河套面業有限公司品控總監高翠霞說。 兆豐面粉公司開創滿足家庭烘焙、高端餐飲需求的精品面粉,與農民簽訂訂單協議,統一提供品種和技術指導,按高于市場價收購,有機小麥的收購價格達每公斤8元以上。截至目前,發展訂單小麥種植面積10萬多畝。 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從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摳”水。今年臨河區白腦包鎮永勝村的甜椒喜獲豐收,村主任唐學忠說,種地還得靠科技,市里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成本降低了,產量增加了。 從2010年起,巴彥淖爾推廣高效節水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在山旱區、牧區推廣規模大。截至目前全市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70萬畝,實現節水節電、省肥省工。 機制促節水: 成立用水協會、開展水權交易,多措擰緊“水龍頭” 近些年,隨著黃河水資源日益短缺,河套灌區引黃水量減少。與此同時,灌區耕地面積擴大,城鎮化發展迅速,用水矛盾凸顯。 用水先要節水。在總干渠第二分水樞紐工程處,濁浪翻滾,水聲轟隆,工程控制著303萬畝灌溉面積?!斑^去灌區有的土渠兩岸被沖掏,缺乏配套節水工程,滲水漏水嚴重?!焙犹坠鄥^總干渠管理局局長鄭西山說,除險加固,渠道改為鋼筋墻,堵截滲透通道,提高防滲能力。 永濟干渠地處灌區中部,承擔巴彥淖爾市多個區縣灌溉任務。針對永濟干渠節水工程先天不足的問題,在邊坡鋪設聚乙烯膜防滲,在坡面鋪設混凝土預制板。經過節水改造,渠道水利用系數由0.73提到0.94,年節水2240萬立方米。 節水不僅靠技術,更靠制度創新。灌區內“大動脈”和“毛細血管”眾多,資金如何解決?2014年底,水利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決定在沈烏灌域開展水權試點,通過市場化手段節水改造。 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農牧處長趙貴成介紹,據估算,完成灌域內斗渠以上渠道防滲改造工程,需投入18億多元,可節水2.35億立方米。通過水權交易中心,40多家企業以每立方米15元的價格,實現了1.2億立方米水的跨盟市轉讓,所得資金用于節水工程,實現“先改造再用水”。 “水權轉讓實現雙贏,企業獲得用水指標,而且價格相對工業用水實惠,灌區可破解資金不足難題,目前已完成防滲襯砌渠道500多條,重建、新建配套建筑1萬多座?!壁w貴成說。 成立農民協會,解決節水“最后一公里”。舊皂火分干渠灌區控制灌溉面積6萬多畝,涉及五原縣塔爾湖鎮5個村。過去“各人自掃門前雪”,上下游村與村之間無序搶水,糾紛不斷。舊皂火協會會長楊根旺說,幾個村商量后,成立用水協會,負責水量計量、分配、調度等。 “大鍋水”變成“小灶水”,提升用水效率。楊根旺說,在協會管理下,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無序灌溉等浪費行為,村民多用多交、少用少交,節水意識增強,當地用水量從2010年的2500萬立方米,降到現在的2000萬立方米左右。 “黃河水是巴彥淖爾農業的命脈,市里嚴格引黃用水紅線,大力建設節水型灌區?!壁w貴成說,上世紀80年代灌區面積680萬畝,年均引黃52億立方米;近5年灌區灌溉面積增大,但用水量基本維持在47億立方米,呈下降趨勢。 控源護生態: 實施生態補水,加強排污監控,灌區重現山青水綠 秋日的烏梁素海,湖面廣袤,浮光躍金。游船劈浪而過,驚起一群群野鴨。 作為西北最大內陸湖泊,烏梁素海被譽為“塞上明珠”。這里生活著230多種鳥類,年產野生雜魚200萬斤,是黃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物種來源。由于污染,明珠光澤一度暗淡。巴彥淖爾市河套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趙忠介紹,烏梁素海是整個河套灌區的退水區,過去,農業污染、企業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湖中,導致湖水水質嚴重退化。“前幾年走進湖區,就能聞到刺鼻味道,一些死魚蝦漂浮在水面?!壁w忠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政府壯士斷腕,治理污染,讓烏梁素海重煥生機。 生態補水。今年年初,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黃河開河期通過分凌引水,向烏梁素海凈補水2.14億立方米。截至目前,烏梁素海流域湖濱、河濱緩沖帶增加面積9萬畝,濕地新增(恢復)面積10.14萬畝。 烏梁素海有其特殊之處,部分湖區長滿密密匝匝的蘆葦林,削弱了生態補水效果。在蘆葦區,行船在阡陌縱橫的“林間小路”,兩旁濃密蘆葦墻不斷后退。趙忠說,在蘆葦林中開辟出“井字”水道,讓死水變活水。“接下來,巴彥淖爾市將利用豐富的蘆葦資源,大力發展板材等加工產業,促進蘆葦的綜合利用?!?/p> 治理污染,表面在水,根子在岸。2009年以來,巴彥淖爾建成了7個旗縣區所在地的城鎮污水處理廠,2012年利用世行貸款建設3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及中水回用工程。全面落實以河流排污口監管為重點的納污控制紅線管理,加強重點企業生產排水的監管工作,對屢次偷排或造成水體嚴重污染的企業,追究刑事責任。 “鐵腕減污,綜合施策,一定能保護好河套灌區生態的健康生命。”趙貴成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1日 1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