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山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山西省食品工業協會、山西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山西醫科大學管理學院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公眾風險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提升公眾食品安全風險認知水平提出相應的建議。 本次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覆蓋山西省全省11個地級市的75個調查點(區/縣/縣級市)和全國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共60個調查點(區/縣/旗),共獲取有效問卷7309份。 《報告》從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知識調查、態度調查、行為調查、差異性分析等方面展開了具體的分析。結果顯示,知識調查方面,公眾對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區分能力不足,常常將非法添加物誤認為是食品添加劑。其中,受訪者對色素、甜味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的辨識正確率均較高,分別達65%左右,而對瘦肉精、三聚氰胺、吊白塊、蘇丹紅和塑化劑等非法添加物的辨識正確率較低,分別為15%左右。 在購買食品時,所有被調查者最關注的信息均為生產日期/保質期、新鮮程度和價格等信息,而對過敏原信息與食品安全認證等信息的關注度較低。在食品安全教育次數的調查中,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沒接受過食品安全教育,其次為接受過1~2次食品安全教育,占比達15%左右。 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食品安全認知知識調查中,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關注度和對食源性疾病的認知水平呈現顯著差異。在公眾的食品安全認知態度調查中,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的態度呈現顯著差異,居住在城鎮、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被調查者態度比平均水平更加保守。公眾對食源性疾病的態度也呈現出顯著差異,19~40歲年齡組和食品相關職業被調查者對其知曉度高于非食品相關職業人群。 針對調查情況,《報告》提出了提升公眾食品安全風險認知水平的建議,包括要加強對特定人群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口、低收入人群以及低學歷人群的科普宣傳力度;精準定位科普對象,尤其是未成年人與食品從業人員等高危風險人群;創新多維科普渠道,加強官方消息及時準確的發布、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陣地以及“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力量等。
編輯:foodq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