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9年后國內大米市場一直很冷清,能見上漲行情的次數簡直是太少了,完全可以用個位數或者零來表示了。眼下陳稻谷遲遲不拍,米企和貿易商心理也沒底。那么這米價為何就這么難漲呢?中國糧油信息網分析師尹秀穎就和大家聊聊!究竟哪些原因制約著米價的上漲呢? 首先,市場供大于求。產量方面,眾所周知,有托市價托底且價格相對較高,再加上種植技術的提高,使得我國水稻產量逐年增加。雖然近兩年我國重點調整種植結構,但2018年而言,稻谷產量整體處于豐產狀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告數據,2018年稻谷播種面積為3018.9萬公頃(4.53億畝),同比減少56萬公頃(837萬畝),降幅為1.8%;單產為7.027噸/公頃(468公斤/畝),同比增加0.11噸/公頃(7.3公斤/畝),增幅為1.6%;總產為21213萬噸,同比減少55萬噸,減幅為0.26%。3月份預計2018/19年度國內稻谷總消費為1933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66萬噸。其中國內食用消費為15850萬噸,較上年度略減30萬噸,減幅0.19%;飼料消費及損耗為150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50萬噸,增幅3.45%;工業消費185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50萬噸。 終端消費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消費結構的變化,主食米飯已基本轉為副食,甚至有些人覺得晚飯不食用主食更為健康。同時大米與面粉不同,產業鏈較短。同樣面粉年產能均可達到百萬噸,而大米年產能30萬噸就算不錯了,況且這30萬噸的產能有多少能處于滿開呢?除了生產之外,終端消費減弱也是不容忽視重要問題,如今互聯網時代,科技和物流如此發達,電商平臺的大促銷屢見不鮮。動動手指萬物皆可送達,生鮮超市的、加油站辦卡贈送米面油,部分采購直接繞過經銷商環節,直接從工廠到終端消費,也難怪經銷商表示米不好賣,生意難做了。還有大家熟悉的企事業或者私企各種節假日福利等。 其次,低價米的沖擊。眼下未有國家臨儲稻谷拍賣,市場陳米供應不多但米價上漲為何如此困難。但大家應了解,不單單是國家臨儲的大量投放,各地方的輪換糧也不容忽視,最重要的是各品種之間米價的價差。粳米方面,筆者在以前的文章經常提過,18年稻谷托市價的大幅下調給東北米帶來了一定的商機,最重要的是米便宜了。2018年普通圓粒米為例,上市初期報價為1.9元/斤,但后期隨著原糧上市量增加,價格持續回落,價格穩定在1.86-1.90元/斤之間。但節后遭遇江蘇山東米價大幅下調,這下走貨難得多,米企零星開機生產,僅能維持老客戶,保市場。甚至部分企業為了工廠的正常運行,只能接代加工的工作,停機久了,工人無法應對政策支出。同時本以為秈稻如豐兩優供應量少,價格自然上漲,但因粳米價格低,兩者間價差拉大,秈米價格上漲也壓力重重。 最后,進口米的供應。據統計2018年我國進口大米總量為308萬噸,出口大米總量為213萬噸,整體進出口形式良好。據海關統計,2019年1月份我國進口稻米27.86萬噸(如下圖所示),環比增1.4%,同比減23.3%;出口稻米14.31萬噸,環比減48.2%,同比增1.2%。進口稻米主要來自泰國(占進口總量的53.3%)、巴基斯坦(占24.7%)、柬埔寨(占11.5%)、越南(占4.6%)。但從港口貿易商反映來看,近期到港的巴基斯坦的白米量較大,價格低廉,對產區和銷區影響較大。有貿易商稱進口巴基斯坦白米口感要好于越南米。目前港口新陳巴基斯坦白米價格在1.6-1.7元/斤,到湖北工廠的價格僅有1.8元/斤遠比本地產米價要低0.1元/斤。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原因是持續制約米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不過近幾年市場行業不斷洗牌,產能落后,沒有市場品牌的米也逐漸被行業淘汰!誰能熬過這場無硝煙的戰爭,誰或許就能存活的下去。短期內米企還是以剛需為主,維系老客戶,多關注國家政策性稻谷的投放,及時做好加工陳糧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