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新聞 > 國際

3000萬噸大豆難找接盤俠,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不忍失去中國市場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5-29 11:39:02 來源:互聯網

 “貿易摩擦的雙方沒有贏家。”5月27日,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張曉平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表示,以大豆為例,盡管美國農場主會賠錢,但是中國消費者也會為此多花錢。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一年有余。美國大豆在這一期間“躺槍”。一方面,大豆期貨主力合約價格持續走低,甚至低于8美元/蒲式耳的種植成本線,刷新10年來最低;另一方面,美國農業部連續出臺兩輪農場主援助計劃,以補償他們在貿易爭端中遭受的損失,但美國農場破產率一度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新高。

 

“美國大豆服務中國農業37年,通過和相關產業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關系,培養、維護并擴大了中國的大豆需求,使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張曉平說,美國大豆產業不忍心因貿易糾紛而失去伙伴關系,不忍心失去這么多年精心培養的重要市場。當前的局面,對兩國產業都是嚴重的傷害。

 

  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國大豆協會5月7日發布公告,敦促美國行政當局取消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計劃,并迅速與中國達成協議。美國大豆協會強調了中美大豆貿易的重要性,并表示隨著談判的拖延和曲折,大豆農民在經濟和精神上受到的重創不容忽視,農民們的耐心也即將耗盡。

 

這背后是美國大豆期貨合約價格跌破8美元/蒲式耳,刷新10年來的最低價格。

 

張曉平稱,8美元的期貨價格其實遠遠低于大豆的成本價格。按照2017年的農業統計,全美大豆平均生產成本為9.27美元/蒲式耳,而且全美平均農場價格還低于期貨價格。顯然,美國大豆農民普遍虧損嚴重。兩國貿易摩擦,扭曲了大豆原本的市場供求關系和全球大豆貿易流向。從去年六月份以來,美國對華大豆出口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且似乎短期內恢復無望。

 

據媒體報道,去年,美國中西部地區仍有84個農場根據破產法第12章申請破產,創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

 

對于新一輪的農業補助,美國農民仍然認為,只能“臨時救急”,根本無法解決長期永久性損失。

 

張曉平認為,第一輪貿易救濟補貼對緩解大豆農民的現金壓力,有一定的作用。第二輪貿易救濟補貼的細節還未出臺,肯定會減緩貿易糾紛給農場主帶來的經營壓力。然而,從美國大豆協會的多次聲明中,從媒體對一些農戶的采訪來看,美國大豆農民還是堅持“要貿易不要補貼”的主張。

 

面對兩國貿易摩擦,出口市場過度依靠中國,也被外界詬病為美國大豆行業的硬傷。那么,美國是否會借機開拓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市場呢?

 

張曉平表示,中國的進口量太大,根據貿易摩擦造成的影響推算,美國將要為3000多萬噸原本要出口中國的大豆,尋找新的市場,但是放到哪個市場都很難全部消化掉。

 

他說,也許東南亞、中東北非、南亞次大陸和中美洲都有消化渠道,但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找到一個能夠有效消化掉如此龐大體量的“接盤俠”,并非易事。整個歐盟一年的大豆進口量才只有1300萬-1400萬噸,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從美國進口。東南亞是一個潛在的增長區域,但是當地的壓榨工業并不強大,進口更多的是豆粕,而世界上豆粕出口最多的國家則是南美的阿根廷。

 

  重塑全球大豆貿易格局?

 

作為美國大豆的替代,南美國家或許樂見其成。從2018年至今,中國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豬肉等農產品,轉而大量進口南美國家的農產品。

 

在張曉平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全球大豆貿易流向被嚴重扭曲。他說,除了其它供應國從中受益,其它的進口國也從中受益,而他們的受益,是建立在中美兩國大豆產業雙輸的基礎之上的。

 

由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大豆貿易影響,有言論稱,此舉促進了全球的大豆生產更加均衡,也促使中國的大豆進口國更加多元化。固然中國不買美國大豆,南美國家會是潛在的受益者,但美國出口量的減少,全部轉換成南美出口的增加,也不現實。

 

比如,巴西自身就對大豆有很大的需求,每年的壓榨、養殖會消耗掉本國大豆產量的40%。如果來自中國的采購將巴西大豆的價格抬高,那么當地產業就要承受價格上漲的壓力,從而影響其競爭力。從整體來講,巴西將丟掉一些傳統的市場,使其轉投美國,這部分需求將會消納美國的一部分的出口。

 

值得關注的是,號稱“世界第三大大豆生產國”的阿根廷,去年因為氣候干旱導致大豆大幅減產,甚至出現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情況。

 

這意味著,農作物要想適應市場的劇烈變化,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即刻實現。也許這會刺激烏克蘭、俄羅斯、中國等地區擴大大豆產量,但要形成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張曉平認為,沒有貿易糾紛干擾的全球大豆貿易以及大豆的生產和加工,是建立在各國以自然稟賦為基本要素的競爭優勢之上的。為應對短期問題,比如中國需要獲得飼料蛋白原料、美國需要尋找新的市場等等,一切手段都是必須的,屬于應急措施。

 

  種大豆還是種玉米?

 

事實上,即使沒有本次中美之間的大豆貿易摩擦,中國也早就決定要增加國產大豆產量,與國外轉基因大豆進行錯位競爭,滿足居民對植物蛋白的需求。因為進口大豆主要是滿足飼用豆粕需要,也彌補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國產大豆仍是食用大豆的主體,其中80%多加工成豆制品、調味品。

 

2016年,原農業部印發《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擴大面積、提高單產的目標。力爭通過五年規劃,到2020年,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

 

這意味著,到2020年,國產大豆將達到1900萬噸左右。

 

張曉平稱,首先要考慮的是,中美貿易摩擦這樣的狀況會永遠持續下去嗎?假設會持續多年,有可能為中國大豆生產提供一個契機,通過提高產量來彌補美國大豆減少的缺口。其次,要考慮的是,中國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到底是種玉米,還是種大豆?因為二者是有競爭關系的作物。

 

考慮到中國從美洲進口的大豆均為轉基因大豆,因此有言論稱,與其進口,倒不如國內推行種植。雖然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到,將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農產品產業化。但從政策層面來看,目前,還沒有看到中國會加快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的跡象。

 

張曉平建議,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有著豐富的原生種質資源。中國選擇種植轉基因大豆,特別是在東北主產區,是不可取的。一旦種植轉基因大豆,就將喪失國產大豆自身的優勢。而且,即使種植轉基因大豆,也無法大幅度提高國內的大豆產量。更何況,中國確定的糧食安全戰略,對玉米的要求是“基本自給”,而大豆則屬于“適度進口”之列,從這個角度來看,同樣的種植面積下,保玉米比保大豆更重要。

 

他認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第四大大豆生產國,即使種植轉基因大豆,也無法改變當前的世界大豆生產和貿易格局。如果堅持種植非轉基因大豆并穩步提高產量的話,中國在世界上第一大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國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增長的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這才應該是中國大豆在全球大豆產業中的定位。

 
推薦圖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裝 RIO銳澳雞尾酒套裝洋酒女士網紅預調酒3度微醺330ml*10罐
灣仔碼頭 三全
推薦茶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