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從農產品消費安全保障和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堅持“守底線”“拉高線”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質”一起抓,緊扣數字化改革主線,聚焦問題隱患,完善質量監管工作的科學性、靶向性,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指導和技術服務,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一、落實“雙隨機”機制,保障監測科學性
一是調整擴大監測覆蓋面。研究制訂全省監測計劃,包括例行監測、專項監測、監督抽查、飛行檢查、應急抽檢、隱患排查等,持續監測重點產業、重點產區、重點品種和社會關注度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結合近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中發現的突出問題,不斷調整擴大檢測參數;明確屬地管理責任和生產主體責任,堅持省級以風險監測為主、市縣以監督抽查為主的監管模式,聚焦規模化生產主體,兼顧小規模主體和散戶,不斷調整擴大監測覆蓋面。2021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檢測樣品量達到1.5批次/千人。二是完善農產品監測評價體系。優化考核指標,建立合格率、問題發現率、問題處置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考核從結果導向轉變為過程、結果導向并重的監管新模式,并將監測結果與目標考核、產業扶持聯動,以此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落實。三是深化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依托本省生產主體信息庫隨機抽取受檢主體,同時將往年不合格主體和信用評價低的主體納入重點監管對象。公開省級監督抽檢不合格樣品信息,提高政府監管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四是強化監測協同,全省監測信息互通共享。定期組織對地產農產品相關監測數據會商分析,及時發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強化科學用藥指導。實行上下聯動,多部門協作,省級和地方地產農產品不合格信息互通共享,市場環節通報省衛健委、市場監管局。
二、聚焦數字賦能,強化監測服務
一是拓深數智抽檢,強化監測工作全過程信息化管理。迭代升級“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化平臺”,試點推行“任務下達、產品抽樣、送樣檢測、結果反饋、風險處置”全閉環在線辦理,實現數據實時共享、智能上下聯動、左右協同機制,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科學性、結果分析研判時效性和風險預警通報動態實時性;二是以追溯為抓手,強化監測服務與應用。持續優化“浙農優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模塊,初步實現預警監測、質量追溯、分類監管。對全省規模生產主體庫實施動態排摸更新,將農產品檢測信息與合格證相匹配,為消費者、生產主體、檢測機構提供一鍵查詢(農產品消費者一鍵查詢農產品產地、生產主體、農事記錄等信息)、一碼開證(生產主體通過“浙農碼”開具、打印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一網申請(檢測機構全程通過網上申請認證)“三個一”的便利服務,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由嚴監管向嚴監管與高質量服務并重轉變。
三、堅持問題導向,加大治理力度
一是強化隱患排查,著力風險評估。全省大力組織實施專項監測和風險評估,全面排查重點農產品和特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落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管理控制機制,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排查與評估預警。全年專項監測參數近300個,覆蓋全省11個地市89個縣(市、區)的種植、畜牧、水產三大產業23大類主要農產品及常用農業投入品。累計投入經費3000余萬元,開展60余項風險評估專題研究,系統排查出各類風險隱患點180 余個,制定多項用藥建議指導文件,并創新實施“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安全風險管控(一品一策)”項目,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管控技術應用落地,探索了一條將風險評估成果成功應用于監管的新途徑。二是堅持靶向發力,突出重點抓關鍵。聚焦隱患品種、重點區域、生產旺季、關鍵時間窗口,加大地產農產品及“三年行動”重點治理品種如豇豆、韭菜等的監測批次和覆蓋率。組織開展灘涂貝類藥物殘留、茶葉中草甘膦風險調查等多次農產品“飛行”檢查及專項治理行動,完善風險閉環管控機制,通過檢打聯動、行刑銜接、聯合懲戒等方式加大處罰力度,有案必查、查必到底。三是加強技術攻堅,推進速測技術迭代升級。針對速測針對性不強、參數缺失等問題,開展重點治理品種的10種禁、停用藥物和15種易超標藥物技術攻關,組織快檢產品研發、篩選、評價和產品應用技能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