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瀘州的高粱紅了。 7月19日,由瀘州老窖聯合文學期刊《十月》雜志社主辦的“瀘州高粱紅了”2019文化采風之旅在四川瀘州舉行。編劇朱秀海、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魯敏、中國作協全委宗仁發、《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修文等20余位文學界嘉賓循香而至,走進瀘州老窖有機高粱種植基地,感受高粱豐收之喜。 相約瀘州 開啟酒與文學靈感之旅 自古詩與酒相從相隨,文人與酒更有說不清的關系。 活動期間,嘉賓們親臨瀘州老窖有機高粱種植基地,深入田間地頭體驗、采風和創作。在“瀘州高梁紅了”文學座談會上,嘉賓們圍繞美酒、生活與文學創作展開交流與討論,分享心得。 “酒與文學有著共同的基因。”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魯敏說,“文學藝術的創作,就像發酵的酒分子一樣,需要一點點分解勾兌,加之現代元素后更值得回味。” 《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認為,“中國自古以來酒和文不分家。如果把酒字去掉,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會遜色很多?!彼寡?,瀘州老窖是一個有文化情懷的企業,連續九年舉辦“瀘州高粱紅了”文化采風之旅活動,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一場美妙的旅程。 “2011年,瀘州老窖啟動‘瀘州高粱紅了’文化采風之旅,通過藝術、文學、民俗與中國白酒文化珠聯璧合。如今,越來越多文學家親臨瀘州老窖糯紅高粱基地,深入田間地頭,尋找靈感留下佳作。”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林鋒說,瀘州老窖秉承“天地同釀,人間共生”的企業理念,推動以白酒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融合和創新,旨在增強和引導文化自信。 遇見“高粱人” 回溯釀造源頭的“那抹紅” 酒與文學的碰撞,溯本求源,離不開這紅遍了山野的高粱地。 “種了十幾年,瀘州老窖每年收高粱的價格都高,自己在家也能收入一萬多兩萬?!?3歲的張青書站在自家的高粱地邊,指著自己的房子樂呵呵說道,“13年前,我都不懂什么叫有機糯紅高粱?!睋私?,像張青書這樣的瀘州老窖有機高粱種植戶已有幾萬名,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更迭中撰寫與高粱的故事。 據介紹,早在2001年,瀘州老窖開始探索并推進有機高粱基地建設,瀘州老窖免費為農戶提供種子、有機肥料與技術培訓。2006年,瀘州老窖開始推行將高粱基地從原有的綠色生態種植方式向有機種植方式的轉變提升,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 “每年立春,瀘州老窖有機高粱種子便發到我們手里,30多畝有機高粱,春雨之后都要搶著栽,那時候凌晨三點鐘打著礦燈就去地頭了?!狈N植戶胡運明說,“瀘州老窖給我們提供粘蟲板、殺蟲燈,施肥、除草、防蟲,每日每日往地里鉆,不知不覺這高粱也就長高了?!?/p> 遇見“老窖人” 用心堅守13年的匠心匠藝 在瀘州老窖的有機糯紅高粱基地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奔走于烈日風雨中,只為保證每一穗紅高粱的天然有機。 從事農業科研工作20年,有機高粱種植與管理13年的唐友才和團隊一起探索鉆研,大至有機高粱種植的育苗、移栽、施肥、收割,小到高粱地塊每兩株苗的寬窄距離、殺蟲燈位置的安放。瀘州老窖的高粱技術人員編制了《瀘州糯紅高粱有機種植技術規范》,之后獲得高粱種植基地“無公害原糧基地”認證證書。 實時了解農場情況,傳達政策和技術的劉國文與其他農場管理人員一樣,首要任務就是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政策傳達和農事監察。播種、施肥、除蟲、除草、收割、裝袋、收購……“劉國文們”與農戶反復溝通和培訓,讓農戶們逐漸理解了有機高粱的重要性。 “按照有機生產標準,瀘州老窖高粱基地依靠殺蟲燈、生物藥劑、黃板等綠色防控措施進行害蟲防治,使高粱品質真正達到綠色健康。”負責有機管理相關工作的晚小帥說。 不忘初心 “綠色發展” 瀘州老窖不只是在守護白酒生產的“第一車間”,也是在帶領當地百姓發展致富。 據了解,瀘州老窖相繼在烏蒙山區、四川省藏區彝區兩個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主動認領幫扶11個貧困村。 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為農戶修筑石板路、建起蓄水池、安裝好沼氣池和殺蟲燈等;為實現共同富裕,訂單式種植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有機高粱解決農戶種植的后顧之憂;為保護本土生態,向莊稼人傳播最新的有機種植技術,堅持對本地高粱種的篩選和培育…… 瀘州老窖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堅持綠色發展,勇擔社會責任,通過對有機高粱標準化種植、產業化經營,探索以工業反哺農業,以發展回饋社會。(劉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