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調和油已成為不少家庭的廚房必備食用油。但長期以來,我國食用調和油市場因國家標準長期缺位導致市場亂象叢生,如高標低配、混淆概念、以次充好等,導致消費者難辨優劣。即將于2018年12月2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油(GB2716-2018)》,將對市場起到規范作用。日前,由中國保健協會科技發展部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健康食用調和油專家研討會”上,圍繞食用油未來新走勢,相關專家進行了探討—— 調和油配方比例將透明化 如今,調和油已成為不少家庭的廚房必備食用油,許多人更傾向于選購調和油。目前,部分知名品牌食用油均推出了調和油產品,“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都屬于市場寵兒。因含有“橄欖”等字樣,這些產品的身價往往高于其他食用油產品。然而,這些品類中究竟含有多少橄欖油,對于消費者來說,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個“謎”。由于相關標準的長期缺位,食用調和油領域存在諸多亂象,一些食用調和油生產廠家偷工減料,如在某種新包裝初榨橄欖調和油的出廠價為32元,而其包裝配料表中明確標注:玉米油含量95%,橄欖油含量5%。而按照現在最新的原料價格標準來計算就會發現其中的端倪。因為現在橄欖油每噸售價4萬多元,如果按照每桶油標稱添加5%,那么,最后需要的成本在10元左右。同樣的玉米油每噸售價約7000元,如果按照每桶油標稱添加95%,那么成本在30元左右,價格就已遠遠超出了出廠價。另外,有些調和油甚至在在配料表中只標注了配料名稱,卻沒有標明具體添加量或者含量。 “新國標的最大特點是——要求食用植物調和油的標簽標識應注明各種油脂配方的比例。按照新國標,今后的調和油都要向消費者公示,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全國糧標委油料及油脂分委會主任何東平在研討會上談到。據了解,在新國標正式實施前,市場上未標明成分比例的老包裝產品仍可銷售。不過,待新國標于今年12月21日正式實施后,市場上銷售的植物調和油必須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標注,標明各種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盲目吃油習慣亟待改善 據悉,目前我國已經成為食用油世界第一消費大國,2017年我國食用油年需求量已經接近3750萬噸。資料顯示,中國人日均攝入油脂量超過推薦標準的120%,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每天人均攝入油脂近80克,超過健康標準25克的三倍還多。因油脂過量攝入而導致的肥胖病、心腦血管疾病和人們攝入的油脂量成正比增長。盲目吃油,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一大隱患。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王興國教授說,“從油脂營養和健康角度來講,相比單一食用油,配比合理的調和油顯然更易滿足‘好油’的要求,即相對合理的脂肪酸組成;豐富的有益伴隨物;極少或不含風險因子;良好的風味。因此,選到‘好’的調和油,是保證營養健康的關鍵”。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張貴鋒在研討會上分析了我國食用油的應用現狀和對策。他指出,我國消費者使用食用油還存在以下幾大誤區。一是“一油到底”、不同烹飪方式使用同一種油;二是食用油用量不合理、不同脂肪酸含量的食用油使用缺乏應用針對性;三是食用油儲存及使用方式不合理;四是脂肪酸比例不平衡等。其中,脂肪酸比例不平衡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普通人群亞麻酸亞油酸的攝入比例為1:16甚至1:20。而國內資料顯示我國居民這一比例更高,達到1:25-45之間。 創新科技保障消費者健康消費 近年來,市場上的一些食用調和油以次充好,在包裝上大做文章。一些橄欖調和油的生產廠家,他們在加工的時候會選擇很多的原材料,其實里面真正的橄欖油成分非常少。針對這種食用調和油的種種問題,還需要相關部門積極介入,生產企業積極創新,例如食品企業新油道通過通過對食用油用量與分量的控制、食用油科學儲存防氧化的控制、不同烹飪方式脂肪酸比例應用的針對性實施控制等方面做了技術革新。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周邦勇表示,面對食用油新標的出臺,希望科研院所和高校、龍頭企業共同深入研究進入新時代、面臨新矛盾的食用油營養發展新趨勢、新導向和新機遇,積極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戰略,推動落實《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精神,為人民的美好健康生活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