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七月三日公布,最近完成一項有關即食食品含副溶血性弧菌情況的專項食品調查,全部樣本通過檢測。
中心今年從不同零售商(包括網上零售商)及食物制造廠抽取共三百個即食食品樣本作副溶血性弧菌測試。樣本種類包括曾烹煮的海產(例如魚類、甲殼類和貝殼類等)及沒有經烹煮的食物(例如生蠔、魚生、壽司等)。
中心發言人說:「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常見并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天然存在于海水中,并常見于海產。由這種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與進食未經徹底煮熟或生的海產(尤其是貝殼類海產),或于配制時處理不當而受細菌污染的食物有關。」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常見的癥狀包括腹瀉、嘔吐、輕微發燒及腹痛,通常于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后一至兩天出現?;颊咄ǔ?捎跀堤靸瓤祻?,但幼童、長者、孕婦和免疫力較低的人士較易出現嚴重癥狀。
發言人說:「雖然今次專項調查結果全部滿意,但業界及市民不可掉以輕心。要預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致的食物中毒,業界應特別注意所有在處所出售的生蠔、刺身和壽司須與其他食物分開,并存放在雪柜內,溫度為攝氏零至四度;只應在食物房內指定的地方處理生吃食物,并使用獨立的砧板及刀具;及在處理不同類別的生吃食物前,應將有關用具清洗及消毒,避免交叉污染。把海產徹底煮熟是預防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蟲致病的唯一方法。此外,亦不應過量生產,忽略生產線所能負荷的上限,以免影響食物質素。」
發言人提醒市民應光顧衛生和可靠的持牌食肆,購買即食食物后亦應盡快食用。長者、幼童、孕婦和免疫力較低的人士應避免進食高風險的食物,包括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