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絡訂餐和網購食品成為中國部分民眾的消費習慣后,如何保障網上的食品安全亦成為多方關注焦點。
第三方咨詢機構發布的《2018-2019中國在線外賣行業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外賣用戶達到3.58億人,市場規模突破2400億元(人民幣,下同)。
網上的食品安全并不是消費者透過手機屏幕能看到的。“喜茶”喝出綠頭蒼蠅,外賣火鍋吃出蟑螂……更有部分電商平臺出現了打著“私廚”旗號,卻是“三無”的網紅食品。
食品安全目前已成為民眾的第一選擇標準。浪潮天元大數據顯示,影響外賣餐飲用戶消費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安全衛生,達42.2%,其次才是餐品豐富度,占19.7%。
要確保網民“舌尖上的安全”,僅靠消費者不夠,需要包括政府、企業、社會在內的多方共同努力。
近期,中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印發的《2019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部署了21項重點工作,并將責任細化到各部門。《安排》明確,要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處罰到人”,對違法企業主要負責人嚴格落實終身禁業等懲戒措施。要求壓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創新市場監管方式。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也應有責任、有能力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必要一方。專家認為,電商平臺必須承擔起主體責任,不主動發布侵害消費者利益的信息,并嚴格準入,禁止無證無照商家入駐,加強審核,有效控制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的營銷行為。
2016年實施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實施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義務和相應法律責任的國家。對于第三方平臺而言,如果發生網絡食安問題將承擔連帶責任。
電商平臺有能力履行監管責任,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高地,用“全鏈路”的大數據及技術能力將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比如,6月“小龍蝦季”,阿里巴巴為防止“陳年蝦”跑上民眾餐桌,從養殖源頭入手,通過落地阿里巴巴數字農場,規范小龍蝦養殖標準,實現產品可控的同時搭建溯源體系,讓上市小龍蝦全鏈路信息透明。(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