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食品工業奮力前行,取得了突出成就,總產值從1978年的472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11.4萬億元(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在國民經濟工業各門類中,食品工業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在不久前舉辦的“2018中國食品產業發展年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會長石秀詩指出,40年發展歷程表明,我國食品工業正是抓住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積極深化企業所有制和內部管理機制改革,大規模地進行技術改造和引進,創辦眾多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使企業規模逐年擴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逐步升級,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食品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全力滿足人民消費需求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消費品市場供應短缺。為解決供需矛盾,滿足市場需求,國家對輕紡工業實施了一系列優先政策,同時推行了投資體制和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將生產的指令性計劃變為指導性計劃,逐步放開了產品的經銷權,開展了以經營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實集體經濟政策……”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治表示,這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無不與食品工業息息相關。“1990年,食品工業總產值即達到1360億元,在12年間持續增長,平均每年遞增9%。”
劉治介紹說,為滿足我國人民實現溫飽生活的需要,改革開放初期,食品工業首先著力發展事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工業,如糧油工業。數據顯示,1985~1990年,我國大米年生產能力增加846萬噸,面粉年生產能力增加1351萬噸,植物油油料年處理能力增加598萬噸。1984年起,京、津、滬富強粉敞開供應,受到人民群眾歡迎。此外,通過政策調整,奶及奶制品產量也迅速增加,城市居民“喝奶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飲料工業通過制定發展規劃,擴大生產能力,品種和產量連年增加,1990年達到330.3萬噸,比1978年增加15.5倍。兒童食品的生產也備受重視,兒童食品罐頭、兒童用果汁、嬰幼兒輔助食品和嬰幼兒配方乳粉等相繼問世發展。1989年國慶前夕,《人民日報》曾有這樣的報道:“我國食品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食品供應充足,豐富多彩,連續二三十年憑票證限量供應的各種食品基本敞開供應,我國食物供給基本滿足了人民溫飽型生活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我國食品工業開始全面提速,2000年總產值達到8165億元,1990~2000年間年均增速13.3%??缛?1世紀,改革開放的紅利進一步釋放,食品工業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食品工業產值超過1萬億元,2005年超過2萬億元,2010年超過6萬億元。這一時期,食品行業細分品類不斷壯大,龍頭企業加速發展。2013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萬億元之后,食品工業開始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增速逐漸放緩,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為發展主題。
改革開放40年來,食品工業為適應消費者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向多元化、優質化方向發展,新興產品、創新品類不斷涌現。根據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我國食品工業已涵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以及煙草制品業4個大類、21個中類和64個小類,共計數萬種。劉治表示,眾多的細分產業和豐富的產品供應,有效保證了我國13億人口對安全、營養、方便食品的消費需求。
多元化所有制蓬勃發展
“1979年以后,單一的國有經濟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為食品工業注入了蓬勃生機和活力。”劉治介紹,食品工業是我國最早開放的競爭性行業之一。改革開放之后,外資食品企業和品牌不斷進入我國市場。他們或開展品牌營銷,或投資建廠,或兼并整合,成為我國食品產業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進者。近年來,食品工業領域的國外資本投入不斷擴大,2015年,食品工業企業外商資本金達到1717.52億元。
與此同時,民營經濟迅速崛起并發展壯大,支撐中國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6.4%,民營企業占41.5%,三資企業占32.1%。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發展,投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約90%是企業自籌資金解決,民間資本主體拉動成為食品工業投資的顯著特征。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食品市場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食品行業涌現出一批初具規模、管理規范、產品極具競爭力的大型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如乳制品行業的三元、蒙牛,飲料行業的娃哈哈,方便面的今麥郎、白象,肉類加工的雙匯、金鑼和得力斯等,這些遍及全國的龍頭食品企業發展壯大,已成為中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劉治介紹,我國知名食品企業與品牌的產生主要有兩大渠道:一是國有企業的振興發展,如中糧集團、光明食品、伊利、茅臺、五糧液等,通過杰出經理人的掌舵管理和體制機制改革,讓國有企業煥發活力;二是民營企業的突飛猛進,依靠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市場機遇的準確把握,成為食品行業的成功者。
食品行業不但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知名品牌,還造就了一大批勇立潮頭的企業家。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公布的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員名單中,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名字赫然在列。“企業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改革闖關奪隘,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也催生、發展、壯大了企業家群體,激活了企業家精神。”光明食品集團原總裁、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曹樹民如是表示。
技術與質量水平雙飛躍
從供應嚴重短缺到世界“第一大食品產業”,我國食品工業發展依靠的是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的不斷進步。劉治介紹,據1995年統計,碾米、制粉、榨油、糖果、餅干、方便面、乳制品、酒精、啤酒、軟飲料、茶葉、卷煙等行業都擁有一批國外20世紀90年代初出廠的先進技術裝備。尤其是大中型食品企業,通過成套技術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使一批高新技術,如生物工程、超高溫殺菌、冷凍速凍、超臨界萃取等得到推廣應用, 有力地促進了食品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以屠宰和肉類加工業為例,全國大中型肉類企業先后投資數十億元,從德國、丹麥、荷蘭、法國、意大利、瑞士、日本、美國等國引進了一大批加工分割肉和小包裝為主的單機和生產線,包括100多條西式灌腸生產線、600條火腿生產線等。同時,還引進了罐頭制罐線、午餐肉生產線、動物血液綜合利用生產線、人造蛋白質腸衣生產線等,將我國肉類屠宰加工技術水平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食品安全水平提升也有目共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制修訂了《食品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多個?。▍^、市)出臺了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清理食品標準5000多項,整合400多項,完善2500余項行業標準和7000余項地方標準及企業標準;加強了誠信體系建設,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強化了食品安全自律能力,建立和完善了產品可追溯體系,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形勢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2012~2017年,國家食品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國際化視野不斷拓寬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國食品工業企業不斷融入國際市場,食品企業通過產品出口、文化輸出、海外建廠或并購等方式,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尤其是2014年后,受互聯網經濟、電子商務和生產經營成本上漲影響,食品企業的發展模式更加多元化,國際化視野不斷拓寬。
2014年,中糧集團收購全球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Nidera 51%的股權,打通了從海外產地到國內銷售地的國際通道,加快成為全球糧油市場骨干力量的發展步伐。目前,中糧集團的糧油食品產業鏈條已經輻射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伊利在大洋洲、歐洲、美洲等乳業發達地區搭建了全球資源體系、創新體系和市場體系,不僅整合優質物質資源,還整合技術、人才等智慧資源。
茅臺為打入海外主流市場,制定了新的文化傳播路徑——借國家形象提升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契機,引導海外消費者在感知、感受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接受中國白酒,愛上中國茅臺。目前,茅臺共有分布于68個國家和地區的115家海外經銷商,海外市場的銷售網絡布局日趨完善。
張裕通過并購以及戰略合作,已擁有5個海外酒莊,產品生產延伸至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成功轉型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品牌運營商。
2013年,雙匯以71億美元全資收購美國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Smithfield;2014年整合全球100多家企業成功上市;2016年跨入世界500強;2017年成功收購4家波蘭肉制品公司、2家羅馬尼亞肉制品公司。
“這幾家企業只是食品行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這充分表明有實力的食品企業正在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采取擴大出口和并購、重組、投資建廠等形式,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開始全球市場布局。”劉治表示。
劉治認為,我國食品工業已跨過高投入、高增長的歷史階段,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主要以調整結構和產業升級為重點,以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市場消費需求為目標,完成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轉變。
食品工業步入穩定發展期,未來如何實現從高速增長變為高質量發展?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認為,要推動食品工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關鍵是提高質量和效益,實行質量、效率、動力三個變革:一是提高工業增加值,不單靠“量”,更要靠“質”;二是提升工業增加值,功夫下在“三去一降一補”上,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抓住重要技術經濟指標,在提高“效率”上發力;三是提升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