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體酸堿體質理論”創始人因使用該療法延誤病人治療,被法院裁定賠償1.05億美元,他當庭表示自己的這一理論純屬騙局。記者近日走訪福州各超市發現,由這一理論延伸出來的“弱堿性”概念仍是不少飲用水的主打招牌。
記者在福州一些超市看到,貨架上的不少飲用水都標示為“弱堿性”。其中某品牌在包裝醒目位置注明“弱堿性”,另一品牌的包裝上則標有“呈天然弱堿性,適合長期飲用”字樣。有些飲用水品牌雖未標出“弱堿性”,但也突出宣傳pH值,比如某產品宣稱pH值為7.8,另一款標明pH值為7.5~9。
福州一家超市的相關負責人說,弱堿性水的概念在2014年前后比較流行,當時還有一些飲用水品牌在包裝上附贈pH值測試紙,銷售人員在推銷時更是聲稱弱堿性水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事實上,2010年央視“3·15”晚會就曾戳破“弱堿性水有益”的謊言。2015年,中消協也對“弱堿性水更健康”的說法進行辟謠,中消協稱,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中,會把pH值穩定在正常范圍內,這種酸堿平衡不輕易受食物或飲用水影響。
福州一些超市的相關負責人說,“人體酸堿體質理論”創始人承認該理論為騙局,對主打“弱堿性”概念的飲用水品牌是一個重大打擊,其實現在不少消費者已不再關心飲用水是否為“弱堿性”了,估計以后宣揚這一概念的飲用水將越來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