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和酸菜主要是利用乳酸發酵產生乳酸,輔以低鹽來保存蔬菜并增進其風味的腌菜,它們是我國民間非常廣泛、大眾化的蔬菜加工產品,也是世界三大名醬腌菜之一。 泡菜、酸菜成熟后,因含較高酸分,保藏能力有所增加,但在貯藏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發生敗壞現象,如變色、變味、軟化,甚至會產生危害人體健康的亞硝酸鹽(NO-2)。泡菜、酸菜在貯藏、流通、銷售過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該期間如何保持泡菜、酸菜不變質,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將探討利用真空包裝、低溫、加熱殺菌等方法對延長泡菜、酸菜的保質期的影響,并對多項理化指標及微生物等進行檢測,尋找泡菜、酸菜的最佳保藏工藝,為泡菜、酸菜加工、貯藏、銷售及食用安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原料:大白菜、椰菜、豆角、胡蘿卜等,購自農貿市場。 輔料及添加劑:食鹽、氯化鈣。 1.2 主要儀器設備 5L泡菜壇;pH S-3C型精密pH計;721分光光度計;DZQ-400/B真空包裝機;冰箱等。 1.3 泡菜、酸菜的制備[1,2] 選擇組織緊密、質地脆嫩而不易軟化的新鮮蔬菜,清洗干凈,除去老葉或去皮、去筋等。按食用習慣切分,用3%的食鹽充分拌和,待其軟化后裝壇,層層壓實,最后用竹支卡緊,使滲出的菜水腌沒原料。加蓋后用水封口,注意保持水槽的清潔衛生。 1.4 保藏試驗處理 用尼龍/聚乙烯復合袋抽真空包裝(0.095 MPa),分別做室溫、冷藏(0~4℃)、加熱殺菌(70~80℃/10 min)處理;另外做不抽真空包裝對照。 1.5 感官評分 按泡菜、酸菜感官評比方法及評分標準[1],對出壇和不同貯藏期的泡菜、酸菜進行色澤、香氣、質地及滋味評分。 1.6 理化及微生物檢驗[1] (1)pH值的測定:pH計測定; (2)維生素C 的測定:2、4-二氯靛酚比色法; (3)亞硝酸鹽的測定:鹽酸萘乙二胺法; (4)大腸菌群的檢驗:發酵試驗法; (5)酶活性檢測:以過氧化物酶為指示酶定性檢驗,用0.1%愈創木酚和0.5%H2O2作底物。 本文試驗結果或數據均為多次重復實驗的平均值。 2 試驗結果 表1 不同貯藏期樣品感官評分及檢測結果 處 理 (感官評分)/(色澤 香氣 質地及滋味 總分) NO2- (mg/kg) 大腸 菌群 酶活性 發生褐 變時間 pH 1a室溫 26 21 28 75 0.98 - - 5個月 3.54 1a冷藏 30 30 40 100 0.78 - + 未發生 3.59 1a殺菌 12 9 12 33 0.82 - - 24 d 3.58 1個月室溫 30 30 40 100 0.78 - + 未發生 3.50 1個月冷藏 30 30 40 100 0.80 - + 未發生 3.59 1個月殺菌 15 24 28 67 0.86 - - 24 d 3.56 6個月室溫 28 24 32 84 0.67 - - 5個月 3.54 半個月室溫 30 30 40 100 1.04 - + 未發生 3.51 不抽空對照 7 d 注:-表示大腸菌群未檢出(陰性)或酶失去活性;+表示酶有活性。 從表1可以看出,在真空包裝保藏過程中,泡菜、酸菜保質期以冷藏效果顯著,貯藏1 a仍然保持泡菜、酸菜固有優良品質;其次是室溫保藏,泡菜、酸菜保質期在5個月左右;加熱殺菌效果最差,殺菌后的泡菜、酸菜24 d發生褐變,質地及味道變劣且酶失去活性。不抽空對照組在室溫條件下,7d發生褐變,12 d就敗壞。冷藏或新鮮的泡菜、酸菜不發生褐變,而酶檢測仍有活性,表明褐變與酶褐變無關,褐變是非酶褐變所致。 不同處理的泡菜、酸菜NO2-的含量檢測結果均少于1 mg/kg(遠低于國家規定的腌制品亞硝酸鹽含量應少于30 mg/kg的衛生標準),而大腸菌群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因此,食用泡菜、酸菜安全可靠。 表2 泡菜、酸菜加工貯藏過程中Vc變化(單位:mg/100g) 蔬 菜 原 料 Vc含量 (發酵初(pH5.87)Vc)/(含量 損失(%)) (發酵后(pH3.55)Vc)/(含量 損失(%)) (室溫貯存0.5aVc)/(含量 損失(%)) (加熱殺菌1個月Vc)/(含量 損失(%)) 大白菜 13.45 11.04 17.9 8.55 18.5 7.56 7.4 2.16 47.5 椰 菜 25.42 22.28 12.4 16.59 22.4 14.98 6.3 3.36 52.1 注:室溫和加熱殺菌貯存都是經抽真空包裝(0.095 MPa)。 從表2可以看出,分別以大白菜和椰菜為主要原料在加工貯藏過程中Vc變化情況:不同蔬菜種類Vc含量各不相同,在加工貯藏不同時期各不相同;同一種原料Vc損失主要發生在殺菌過程中,損失47.5%~52.1%;其次是原料處理和發酵過程中,損失34.8%~36.4%。發酵后期,酸性和嫌氣條件形成,特別抽真空包裝對Vc有保護作用,損失少,僅為6.3%~7.4%。 3 討論 3.1 關于初期質量與保質期 延長泡菜、酸菜保質期要從原料選擇做起,原料要新鮮,同時要清洗干凈。在腌制過程中要創造低鹽、嫌氣、適溫、衛生等適于乳酸菌生長而不利于有害微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使發酵過程朝著以乳酸發酵為主的方向發展,盡可能提高泡菜、酸菜的初期質量。生產優質的泡菜、酸菜是延長保質期的前提條件。 根據微生物的活動和乳酸積累多少,泡菜、酸菜發酵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2]。初期:異型乳酸發酵為主,伴有微弱酒精和醋酸發酵,產生乳酸、乙醇、醋酸及CO2。乳酸積累約為0.3%~0.4%,是泡菜的初熟階段;中期:同型乳酸發酵,嫌氣狀態形成,植物乳桿菌活躍,迅速產酸。乳酸積累可達0.6%~0.8%,大腸桿菌、腐敗菌等死亡,酵母、霉菌受抑制,是泡菜成熟階段;后期:同型乳酸發酵繼續進行,乳酸積累可達1.0%以上。當乳酸含量達1.2%以上時,植物乳桿菌也受到抑制。此時的產品不屬泡菜,而叫酸菜。 中期發酵階段的泡菜風味最佳。一般認為需及時包裝、殺菌,終止發酵,延長保存期[3]。此外,可增加食鹽或讓其繼續發酵增加酸度增強耐貯性。從發展趨勢來看,低鹽增酸是泡菜、酸菜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泡菜、酸菜中乳酸和乳酸菌對機體的健康十分有益,包括抑制腸道中腐敗菌的生長和減弱腐敗菌在腸道的產毒作用,并有幫助消化、防止便秘、降低膽固醇、抗腫瘤以及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等保健和醫療作用[3]。所以,我們認為應讓其繼續發酵增加酸度來增強耐貯性,并通過適當添加糖減輕酸味來改善風味。至于酸度增加而影響脆度可通過采取保脆措施(添加0.05%~0.1% CaCl2)解決。 3.2 處理方法對保質期的影響 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許多貯藏醬腌菜的辦法:即利用食鹽、滲透壓、有機酸、植物抗生素、微生物、低溫、真空包裝滅菌等方法[1]。 泡菜、酸菜發酵積累的乳酸,對其貯存極為有利。當pH<4.5時,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就能被抑制,只有一些霉菌和酵母菌抗酸能力較強,但霉菌和產膜酵母都是好氣的,只要控制泡菜、酸菜與空氣隔絕,則能抑制這類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1]。所以通過抽真空包裝能使泡菜、酸菜保質期延長。包裝袋必須選用隔絕性能好的包裝材料。我們試驗所用的PA/PE復合袋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最佳的包裝材料應是不透光阻隔性好的鋁箔復合袋,如PET/AL/PE。但其存在著消費者看不到內容物的缺陷,而且成本較高。 為了使保質期進一步延長,還可以通過維持低溫技術來保存。微生物和酶的活動以及各種化學變化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降低,低溫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減緩食品的生化及化學反應,從而保證食品的穩定性。我們的研究表明,泡菜、酸菜抽真空包裝(0.095 MPa)在0~4℃存放1 a后仍保持其固有色澤、香氣、滋味及質地清脆等特點(沒有添加防腐劑)。 加熱殺菌是防止食品敗壞的最常用、且最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對小包裝泡菜、酸菜來說,通過加熱殺菌可以有效防止脹袋,同時也使乳酸發酵停止,不致于酸度太高影響口味。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泡菜、酸菜在殺菌后(即使70~80℃/10 min較低強度),其色澤、香味、質地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加速褐變,脆度降低,香氣損失,風味變劣等。另一方面,泡酸菜的營養在于含豐富Vc,其保健功能在于其含大量活性乳酸菌。同一種原料Vc損失主要發生在殺菌過程中,損失28.3%~45.5%[4]。而我們的研究達47.5%~52.1%。加熱殺菌使泡酸菜Vc大量損失以及使乳酸菌失去活性,從而降低泡菜、酸菜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所以我們認為,加熱殺菌不適宜泡菜、酸菜的貯存。 3.3 關于發生褐變的問題 受酸性條件限制,酶促褐變在泡菜、酸菜中很輕微。試驗結果表明,褐變主要是由非酶褐變引起。這與張蘭威等研究相符[5]。非酶褐變反應的深度取決于產品的組成成分,如美拉德反應前體物質或Vc含量、pH值、水分活度、氧氣濃度、貯藏時間和溫度。有氧存在時,非酶褐變反應速度會大大增加,因此暴露于空氣中或不抽真空包裝的泡菜、酸菜容易褐變。羰氨反應與Vc氧化褐變作用具有共同的中間產物,Vc氧化成脫氫Vc后與氨基酸依美拉德反應生成褐色素。加熱殺菌加速Vc氧化和蛋白質分解,從而加速了美拉德反應與Vc褐變反應,這可能是導致加熱殺菌后的泡菜、酸菜容易褐變的原因。氧氣和加熱都極易使Vc氧化破壞,表明褐變與Vc氧化有密切關系。褐變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現象,有關這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 4 結論 加熱殺菌不適宜泡菜、酸菜的貯藏,抽真空包裝(0.095 MPa)結合冷藏(0~4℃)是保存泡菜、酸菜的最佳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