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知識 > 專業技術

太陽魚諾卡氏菌病的診斷和防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7-06 09:38:30 來源:互聯網

太陽魚(Lepomisgibbosus),屬鱸形目、太陽魚科的淡水魚類。原產于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引進,在南方省份嘗試養殖,2000年在廣東推廣,目前養殖主要分布在順德、南海、新會和斗門等地區,以順德勒流養殖最為集中,目前養殖規模在3000畝以上。近年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養殖密度的增加,太陽魚的病害也越來也嚴重,死亡率也越來越高。今年4月份以來,太陽魚養殖池塘的發病率高,死亡嚴重,4月27日,筆者對勒流的太陽魚養殖池塘進行了走訪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匯報如下:

一、發病癥狀

病魚上浮水面,反應遲鈍,食欲下降,眼球突出,體表有損傷并潰爛出血(圖1),嚴重者鱗片脫落,潰爛并形成較大的膿腫(圖2)。解剖見有的魚鰓上有白色結節(圖3),腹腔有少量腹水,肝臟、脾臟有白色結節(圖4、圖5)。

圖1病魚體表有損傷并潰爛出血

圖2病魚鱗片脫落、潰爛并形成較大的膿腫

圖3病魚鰓上有白色結節

圖4病魚肝臟有白色結節

圖5病魚脾臟有白色結節

二、病院檢查

1、寄生蟲檢查

分別取少量魚體表粘液及鰓于載玻片上,加一滴水展開后用顯微鏡進行鏡檢,未見寄生蟲感染。

2、細菌的分離鑒定

分別從病魚的肝臟、脾臟以及膿包的濃汁接種TSA培養皿,進行細菌分離培養,經25℃培養72小時,肝臟和脾臟接種在培養皿上長出淡黃色、不規則、形似沙粒的菌落(圖6、圖7),經16S rDNA測序鑒定為諾卡氏菌(Nacardia)。濃汁接種培養皿長出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圖7),經16S rDNA測序鑒定為維氏氣單胞菌(Aeromonas veronii)。

圖6分離菌在培養皿上的菌落形態

圖7內臟和濃汁中分離菌

3、病毒檢測

取病魚的肝臟、脾臟、腎臟用95%保存帶回實驗室進行鱸形目種類魚的敏感病毒虹彩病毒進行檢測,結果為陰性,未感染虹彩病毒。

通過對病魚的癥狀,結合實驗室檢測鑒定,確診太陽魚為諾卡氏菌感染,嚴重者繼發感染維氏氣單胞菌。

三、發病原因分析

1、養殖密度過高

發病池塘普遍存在放養密度過大的現象,有的放養密度都在1.5萬尾/畝,密度大的養殖池塘,更容易出現諾卡氏菌病。

2、養殖水質惡化

太陽魚養殖都是投喂膨化料,投喂量大,氨氮、亞硝酸鹽高,養殖戶一般也不換水,水質嚴重惡化,導致致病菌大量滋生。

3、品種性狀退化

養殖的太陽魚大多是養殖戶自行繁殖,沒經過選優,近親繁殖導致種質有退化趨勢。

四、防治措施

諾卡氏菌病是一種傳染性的慢性病,諾卡氏菌感染,病程長,一般不會造成大量死亡,在養殖過程中,適當降低養殖密度,科學投喂,科學管理,就能很好的控制該病的發生。

1、諾卡氏菌廣泛分布于土壤、活性淤泥、水中,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當水質惡化(如氨氮、亞硝酸鹽過高),魚體自身免疫力下降,就會感染發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定期使用一些水質及底質改良劑,調控底質,改善水質,保持水體穩定。

2、科學投喂,控制投喂量,尤其在發病期,減少投喂量。

3、適當降低養殖密度。

4、防止缺氧,水中氧不足,容易導致魚抵抗力下降。

5、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多糖等免疫增強劑,增強體質。

6、發病時,在飼料中適量添加一些抗生素,外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劑,預防其他細菌繼發感染,防止病情加重。

文/圖:廣州利洋水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雷燕 張文文劉振技

編輯:foodnews

 
推薦圖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裝 RIO銳澳雞尾酒套裝洋酒女士網紅預調酒3度微醺330ml*10罐
灣仔碼頭 三全
推薦茶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