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半以上癌癥可預防關鍵在你怎么吃 周一早晨,著名主持人李詠逝世的消息讓網友們心里一驚,這是今年癌癥奪走的又一個公眾人物。的確,癌癥目前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類死亡原因。 死亡讓我們更加對癌癥心生畏懼,但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三分之一以上,甚至約一半以上的癌癥都是可以預防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哪些食物有抗癌因素? 80%的癌癥發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所導致 癌癥形成與發展的原因還不完全明了,屬于多因素相互作用,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等。80%的癌癥發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所導致。其中,不合理膳食、吸煙、飲酒分別占誘發癌癥因素的35%、30%和10%。 癌癥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控煙、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加身體活動、減少職業危害和環境污染等。在癌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膳食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食物中存在著抗癌因素 膳食、營養可以影響惡性腫瘤生成的啟動、促進、進展的任一階段。食物中既存在著致癌因素,也存在著抗癌因素,兩者均可以影響癌癥的發生。其中,能量、宏量營養素與癌癥的關系如下: 1.能量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能量攝入過多容易引起超重、肥胖。超重、肥胖人群的乳腺癌、結腸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病機會高于體重正常者。 超重和肥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身體質量指數即BMI值,在數值上等于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當BMI為24-28千克/米2時,即可認為是超重,當BMI大于28千克/米2時,即可判定為肥胖。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在生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構成身體組織結構及生理功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碳水化合物與癌癥之間關系不同,例如:高淀粉攝入人群胃癌和食管癌發病率較高,而這部分人群的蛋白質攝入量普遍偏低。 3.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我國成人蛋白質推薦量為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量1.16克,例如一個體重7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的蛋白質約為81.2克。蛋白質攝入過低或過高均會促進腫瘤的生長。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食道癌、胃癌病人發病前蛋白質攝入量比正常對照組低;日常飲牛奶者較不飲用者胃癌發病率低;常食用大豆制品者胃癌的相對危險度低于不常食用者。 相反,有資料顯示,過多攝入動物性蛋白質,會使癌癥的危險性升高,如結腸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 4.脂肪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脂肪的攝入量越高,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的患病風險就越高。 膳食脂肪的種類與癌癥的發生也有關系,飽和脂肪酸和動物油脂攝入的增加可能會增加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的患病風險。 文/馬冠生 ?。ū本┐髮W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