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討論食品安全之前 先補上科學認知這堂課 “這樣的組織能堂而皇之地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開論壇和展會,還有人給它站臺,確實匪夷所思。這是一場鬧劇,值得反思?!苯?,在中國農業大學組織召開的科學認知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劑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云波說起前段時間成立的“反食品添加劑聯盟”,有頗多感慨,“我們對食品安全的敏感度遠高于國外,但一般公眾的認知水平又沒有跟上,于是錯誤的認知就有了市場?!?/p> 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但是,公眾的諸多認知誤區卻成為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的掣肘。 多位與會專家指出,“反食品添加劑聯盟”能有人叫好,既說明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任重道遠,也說明風險溝通、科學傳播必須被擺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利用自媒體爭奪話語權”。 被誤解的食品添加劑 前段時間,注冊地在香港的“反食品添加劑聯盟”在北京舉行活動。該聯盟提出,為了國人健康,食品行業應杜絕食品添加劑。 這一訴求讓專家感到荒唐。因為,在現代食品工業中,怎么可能不用到食品添加劑?只是在很多時候,公眾將“添加劑”和“食品添加劑”混為一談,打錯了板子,弄錯了對象。 2011年有學者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分別有近6成和超過7成的人認為,蘇丹紅和三聚氰胺屬于食品添加劑?!叭矍璋泛吞K丹紅危害健康,它們是食品添加劑,所以公眾認為食品添加劑也危害健康?!钡本┕ど檀髮W食品學院副教授王蓓認為,這一邏輯鏈條站不住腳。王蓓解釋說,實際上,三聚氰胺和蘇丹紅是添加劑而非食品添加劑,如果將它們添入食品,那其實是“非法添加物”。 而且,同一種化學品可以是不同產品的添加劑。比如,小蘇打可以用在橡膠產品和食品中,還能做為醫療品。曾經,“鞋底面包”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就是因為有人指出,面粉中含有的增筋劑偶氮甲酰胺同樣也是鞋底的原料之一。然而,偶氮甲酰胺確實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只要用量合理,并沒有安全風險。 也有人認為,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普遍低于國外,所以就算一種食品添加劑合法,也未必健康。王蓓指出,這也是一種誤解,我國禁用的過氧化苯甲酰(一種面粉增白劑)在美國就是允許的。“我國很多標準與國外一致,有些等效采用國際組織標準,我國相關管理機構也會實時、動態監管食品添加劑安全?!?/p> “可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王蓓強調,“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食品安全?!?/p> 可以反對食品添加劑濫用,但不應反對食品添加劑本身。王蓓講的這些知識,于業內人士而言是常識;但研討會現場的其他領域專家也表示,在這堂科普課之前,他們確實對食品添加劑了解不多。 被錯誤感知的安全風險 公眾關注食品添加劑,從本質上來說,關注的還是食品安全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北京食品安全政策與戰略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白軍飛指出,食品安全問題是個發展問題,“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在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經歷過食品安全事件的集中爆發,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建立與完善?!?/p> 它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即使是在今天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食品安全問題也時有發生。而且,很難完全杜絕食品安全問題,只能降低問題的出現概率,將其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和水平內。“食品安全問題既是科技、制度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卑总婏w表示,食品安全治理依賴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但如果不能從經濟上分析市場主體的行為和動機及其制約條件之間的關系,治理效果就會打折扣,很容易出現投入巨大但收效不成比例的情況?!跋M者會用腳投票,政府在進行管理時,也要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市場調節機制?!?/p>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它或許解釋了公眾對食品安全傳言為何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消費者的信任,摧毀容易建立難。白軍飛表示,公眾普遍有趨利避害的心理,而且很容易在主觀上放大壞的影響。 其實,從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來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現象已經得到有效遏制,高壓監管發揮了作用,食品安全問題的風險預防與處置體系已經初步建立,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信心也有所回升。不過,這脆弱的信心仍舊經不起反面案例的折騰,需要謹慎維護。 數據也能說明問題。2018年第四季度我國食品安全抽檢的合格率為97.5%,與2017年相比基本穩定;而公眾經常吐槽的肉制品、奶制品的合格率還高于平均水平。 “我們不得不承認,消費者和業內人士對食品安全現狀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實際風險和消費者的感知風險差距很大,而且差距有拉大之勢?!敝袊嗣翊髮W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曾寅初分析,食品安全問題其實有兩個層面,不僅有客觀的“安全”,還有主觀的“安心”。相關部門不僅要降低食品安全的實際風險,也要降低公眾感知到的風險。 培養正能量的意見領袖 食品安全水平在提高,但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卻沒有得到相應提升?!斑@說明我們的科學普及做得還是不夠?!绷_云波說。 他思考的是,怎么利用自媒體爭奪“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怎樣培養能做出正確引導的食品安全意見領袖。“我們傳播方式也要學習民間,不是臺上一坐, 一杯茶,吹一吹,來講講科普的知識就好。還是要去和公眾對話、互動。” 曾寅初也建議,政府部門和科學共同體都應該做好風險溝通工作,善用新媒體,進入社區,和公眾面對面。不過,即使真的能把所有信息都告訴公眾,還是得做好心理準備――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你的觀點。曾寅初說,質疑沒有問題,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但自由選擇的前提,應該建立在前期充分溝通的基礎上。 其實,像反食品添加劑聯盟這樣的新聞事件,如果抓得住,引導得好,同樣也是科普的良機。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玉發教授就表示,要掌握傳播技巧,抓住科普熱點。他認為,提高食品安全認知是一場持久戰,要從青少年做起,食品安全科普應該進課堂,特別是進青少年的課堂。“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也該形成常態。” “我最大的感受是,食品安全認知問題還是一個交流問題?!甭犕炅苏麍鲅杏憰瑖沂袌霰O督管理總局食品審評中心處長白鴻坦言,自己也是從事相關工作之后,才慢慢知道一些食品安全領域的大專家。“在普通百姓中,咱們業內的大專家沒什么知名度。其實,大專家也該在科研工作之余,積極發聲?!倍遥爸匾氖虑檎f三遍”,科普信息要入腦入心,確實得重復;只靠少部分人去重復,公眾可能覺得可信度不高,還得鼓勵不同的科學家參與其中?!拔覀冞€是要思考,到底怎么做,才能讓主流的科普觸及大多數人?!卑坐檹娬{。(記者 張蓋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