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日臻提高,食品工業已經逐步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老百姓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與要求,生活飲食也正經歷著從量到質的變化。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促進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滿意度的提高,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 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深入推進食品質量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國家要制定一系列的優惠與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食品生產企業進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食品追溯體系,增加食品加工技術的投入,不斷提升食品檢驗技術,不斷更新食品原料與輔料的甄選技術,改進制作工藝流程技術與保質技藝,推進生產檢測設備更新換代,從而有力地提升食品安全質量,從生產源頭上把好食品質量安全關。同時,應加強食品行業誠信體系與道德體系建設。推動“誠信經營、用心生產”的職業操守和安全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食品企業文化建設中去,通過經常的培訓教育和潛移默化的教導,努力在食品企業內部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和諧、講誠信的企業文化氛圍,培養食品企業工作人員的誠信、自律與社會責任感,消除食品企業違法生產銷售劣質食品謀取利益的僥幸心態,建設具有良好職業操守、具備較強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專業食品安全工作隊伍。 以強化法治建設為保障,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依法治食,立法先行。首先,加快修改《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性法律規范文件,繼續深化滯后性、不協調性和沖突性法律法規的清理工作,增強法律法規之間的有效銜接與相互補充。其次,建立科學規范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關乎食品企業的生產經營,亦涉及政府部門的監管尺度,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我國應當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提高監測的敏感性和主動性,有序深化食品安全標準清理整合工作,解決標準交叉、重復與矛盾問題,推動標準研究中的國際合作,逐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食品安全檢測監測體系,讓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都有系統、科學、合理的標準化管理。再次,鑒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可適當為食品安全的地方性立法留存法律空間。允許地方人大或政府因時因地制宜地細化、深化和強化食品安全的地方管理能力。最后,重典治亂,建立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加大違法犯罪成本。我國應該構建食品企業責任體系、監管責任體系和檢驗機構責任體系三種責任體系,構筑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紀律處分等完整的責任承擔機制,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使嚴懲重處成為食品安全治理的常態,從而確保制裁效果,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 以改進作風為抓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構建為民務實清廉的監管隊伍,創新食品安全的監管制度。目前,我國食品產業正處在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種“新常態”對國家現有監管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國家各部門應牢固樹立食品安全工作“一盤棋”理念,理順職能關系的定位,加強相互間的協調配合,強化各環節監管措施的銜接,壓縮部門職責交叉的空間,防止監管盲區,建立嚴格的問責制,構建統一規范、公正權威、廉潔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同時應加強行業自律體系,邀請業內公認的食品生產質量控制專家擔任企業監察員,建立對有質量問題的企業實施行業協會驅逐的制度。充分調動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社會監督的積極性,發揮消費者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的社會監督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監督評價信息反饋機制,依法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通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多元治理模式,形成科學、緊密、完善的監管鏈,建立科學的長效管理機制,實現日?;?、全方位、全過程的有效監督與管理。 編輯:food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