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與教育部《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課題組聯合發布 一、食品數量安全與質量保障水平 1.主要食用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0710萬噸,比2013年增產516萬噸,增產0.9%,實現“十一年增”。蔬菜、水果產量分別超過7億噸、1.8億噸,均較上年略有增長。肉類總產量8707萬噸,比上年增長2.0%。其中,豬肉、牛肉、羊肉、禽蛋、牛奶產量分別為5671萬噸、689萬噸、428萬噸、2894萬噸、3725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3.2%、2.4%、4.9%、0.6%、5.5%,禽肉產量為1751萬噸,比上年下降2.7%。水產品產量6461.52萬噸,增長4.69%…… 2.食品工業發展狀況。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8933萬億元的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7.7%。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7.1%,雖比上年的17.8%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食品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6%,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7.7%,食品制造業增長8.6%,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6.5%。食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1.9%,對全國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1.0%。 3.主要食品產量。小麥粉、大米、精制食用植物油、成品糖、鮮(冷)藏肉、冷凍水產品、糖果、罐頭、醬油、食品添加劑、發酵酒精、白酒(折65度,商品量)、葡萄酒、軟飲料、精制茶等16類食品產量保持增長;速凍米面食品、方便面、乳制品、冷凍飲品、啤酒等5類食品產量不同程度地下降。總體而言,主要食品品種供銷兩旺,產量持續增加,食品市場供應充足,有效地保障了食品數量需求。 4.主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水果、茶葉質量的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3%、99.2%、93.6%、96.8%、94.8%,主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穩定。由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等源頭性因素的影響,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提升的基礎較為脆弱,仍然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5.食品加工制造環節的質量安全狀況。食品加工制造環節的國家質量抽查合格率為95.7%,但方便食品、蔬菜干制品、糕點、餅干、調味品、熏燒烤肉制品和瓶(桶)裝飲用水等抽檢合格率仍然偏低。國家有關部門分階段監督抽檢的數據顯示,在糧食及其制品中,除方便食品、米粉制品和玉米粉等抽檢合格率較低外,其余糧食及其制品的抽檢合格率均在97.0%以上;腌臘肉制品、醬鹵肉制品(熟肉干制品)、熏煮香腸火腿制品、熏燒烤肉制品的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8.6%、96.6%、95.2%、90.0%;淡水魚類抽檢合格率為100%,而熟制動物性水產品(可直接食用)合格率為88.9%,軟體動物類和其他鹽漬水產品的抽檢合格率僅為66.6%和33.3%;干制食用菌、醬腌菜合格率、蔬菜干制品的合格率分別為97.6%、96.6%、93.7%;新鮮水果類、水果干制品、蜜餞制品、果醬的合格率分別為100%、98.3%、96.5%、91.2%;月餅、粽子、糕點、餅干產品的抽查合格率分別為98.4%、99.4%、93.8%、93.6%;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為96.9%;茶葉、代用茶、速溶茶類、其他含茶制品的合格率分別為99.1%、98.5%、100%、100%;味精、雞精調味料合格率為100%,食醋、醬油、固態調味料、半固態調味料的合格率分別為96.3%、94.3%、93.9%和93.7%。 6.食品進口貿易。貿易額為609.9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84%。進口品種幾乎涵蓋了全球主要食品種類,而谷物及其制品、蔬菜及水果、植物油脂等三大類食品進口貿易額接近整個貿易額的半壁江山。按進口貿易總額大小排序,主要進口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東盟、美國、歐盟、新西蘭、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和秘魯,從上述八個國家和地區進口的食品貿易額占當年進口食品總額的80.3%…… 7.進口食品的安全風險。共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共3503批次,較上年增長61.9%。進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來源地(按大小排序)分別是,中國臺灣、美國、韓國、法國、意大利、馬來西亞、泰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合計2399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批次的68.5%。進口不合格食品來源地的國家或地區數量從2013年的68個擴大至2014年的80個。食品添加劑不合格、微生物污染與標簽不合格是進口不合格食品的主要問題,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51.1%。 8.食品消費投訴量。在中國消費者協會接受的國內消費者的申訴中,食品類的投訴量為26459件,投訴量由2013年的第二位降至2014年的第五位。消費者投訴的主要食品類分別是米、面粉、食用油、肉及肉制品、水產品、乳制品等大眾類普通食品。 9.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2005-2008年間商務部的抽樣調查表明,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在絕大多數年份均保持在80%以上,雖然此期間爆發了影響極其惡劣的“三鹿奶粉”事件,但公眾的食品安全滿意度并沒有出現拐點。而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2010-2012年間約80%的受訪民眾缺乏食品安全感。課題組連續在2012-2014年間對全國10個?。▍^)相對固定的調查點進行的大樣本調查顯示,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由2012年的最高點的71.32%下降到2014年的56.12%。公眾對滿意度較為低迷的態勢可能是未來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常態化問題。 10.農村居民最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課題組對江蘇、四川、重慶、山東、河北、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吉林等10個省市59個縣市的92個行政村的3984戶農村居民分層抽樣調查顯示,81.5%受訪者擔憂“化肥、農藥、獸藥等有害物質殘留超標”問題,分別有36.8%、22.3%、37.3%、35.0%的受訪者擔憂“農產品種植土壤中重金屬超標”、“轉基因食品安全性”、“食品添加劑與濫用非食品用的化學物質”、“假冒偽劣、過期食品等”問題。 二、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 11.食品安全法治體系建設。卓有成效地推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工作,并已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以法律形式固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改革成果,完善了監管的制度機制,對以法治方式保障食品安全,推進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 12.依法懲處食品安全犯罪。新收涉及食品藥品的犯罪案件1.2萬件,比上年上升117.6%;其中,生產和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4694件,上升157.2%;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犯罪案件2396件,上升342.8%。全國檢察機關起訴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藥劣藥等犯罪16428人,同比上升55.9%,并在食品藥品生產流通和監管執法等領域查辦職務犯罪2286人;在上海、北京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檢察院,將重大食品藥品安全刑事案件納入重點辦理跨地區重大案件之中。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專設“食藥警察”,到2014年底為止,全國省級公安機關專業食品藥品犯罪偵查機構已達到17個。 13.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地方政府的食品監管機構改革在時序上普遍嚴重滯后。據課題組保守估算,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約有30%的市、50%的縣(市)未完成實際性的改革。總體而言,機構改革后,政府食品監管系統的監管力量有了新的增強。但估算發現,全國至少超過50%的縣(市)的地方政府食品監管機構的設置并未按照國發〔2013〕18號文所推薦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三合一”型為主的“大市場”模式,極少數地方甚至出現了“翻燒餅”式的改革。已經或還正在進行的“歸并”式的改革成效有待于實踐檢驗。 14.政府食品安全的信息公開。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按照機構改革后的職能分別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發布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信息,地方各級政府監管部門也在不同程度地推進食品安全信息的公開,但食品安全信息的政府供給能力不足與社會巨大需求間的矛盾凸顯,難以在短時期內得到根本性解決。 15.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農業部與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了《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規定了387種農藥在284種(類)食品中3650項限量指標。與此同時,我國已對135種獸藥做出了禁限規定,其中有獸藥殘留限量規定的獸藥94種,涉及限量值1548個,允許使用不得檢出的獸藥9種,禁止使用的獸藥32種,并建立了519項獸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截止到2014年6月,已經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429項,覆蓋了數千項食品安全相關指標。 16.食品安全的風險監測。設置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2489個,食源性疾病哨點醫院1956家,實現了監測點覆蓋80%縣級區域的年度建設目標,已基本形成由國家、省級、地市級和縣(區)級四層架構構成的立體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100%的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8%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94%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法定傳染病實時網絡直報。各級衛生計生檢測機構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1480起,監測食源性疾病16萬人次,報告事件數和監測病例數較上年分別增長47.9%和103%。 17.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評估范圍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評估的危害因子包括農藥300余項、生物毒素20項、抗生素28項、重金屬和稀土等元素11項、持久性有機污染物24項、激素37項、病原微生物13項、塑化劑21項、營養質量因子4項,提出標準制修訂建議80余項,形成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指南和技術規范30余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展開了鉛和鄰苯二甲酸乙酯類物質的風險評估、酒類氨基甲酸乙酯風險評估、主要植物性食品及食品原料中鋁本底含量調查、即食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定量風險評估、居民膳食銅營養狀況風險評估、水產品中硼的本底調查、零售雞肉中彎曲菌風險評估、居民膳食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暴露風險評估項目、居民膳食稀土元素暴露風險評估項目、白酒產品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等工作。 產地環境、農業生產行為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間的傳導機制示意圖 三、市場、社會與公眾參與的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格局 18.生產經營者自律。政府正在逐步構建食品安全領域企業誠信體系,食用農產品與食品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的生產經營者行為自律實現新提升,但就總體而言,全社會食用農產品與食品生產經營者誠信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自律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以食用農產品為例。2014年8月,課題組對江蘇、四川、重慶、山東等10個省市的3984戶生產農戶的調查顯示,農村“一家兩制”的食用農產品生產行為的比例超過30%。 19.市場機制作用?,F實情景是,由于未能同時從市場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構建優質優價食用農產品與食品市場,以致產生了局部市場的低效率均衡。我國尚未形成以信用檔案為外部基礎,以品牌聲譽為內在動力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尚未完全形成,未能建立起有效約束與防范生產經營者潛在違法行為的市場機制,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在食品安全風險治理中基礎性作用仍然任重而道遠。 20.社會組織協同。對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中國肉類協會、中國保健協會、中國豆類協會等中央層面的食品行業社會組織的調查表明,分別有53.33%、62.67%、92.67%的社會組織認為,組織自身的技術能力難以滿足履職需要、信息公開程度一般或不足、法定代表人的產生不同程度地受到行政干預,在90.97%的接受調查的社會組織中仍然有現職的國家公務人員在組織內擔任職務。課題組對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和河南省63個地級市下轄1242個農村村民委員會的調查發現,大部分所調查的村民委員會并不具備參與農村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能力??傮w而言,目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共治的能力較為有限。 21.公眾參與。課題組對安徽、福建、貴州、湖北、江蘇、內蒙古、陜西、四川、天津、新疆、云南、吉林12個省、自治區48個城市的2457個城市居民的調查顯示,35.82%的受訪者“非常關注”與“比較關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信息,19.36%受訪者愿意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傳播食品安全方面正能量信息,45.91%的受訪者表示在遇到有問題的食品時“非常愿意”或“比較愿意”主動舉報,而且在愿意舉報的城市公眾中,72.58%的城市受訪者傾向于信賴現代科技手段,但約有48.12%的受訪者認為參與食品安全監督舉報方便程度并不理想。對江蘇、四川、重慶、山東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984名農村居民的調查顯示,49.60%的農村受訪者并不清楚政府是否有舉報的獎勵政策,雖然有61.20%的農村受訪者可能會舉報所發現的食品制假售假窩點,但71.91%的農村受訪者不愿意舉報周圍使用劣種子、農業、化肥、飼料、獸藥等行為。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的基礎初步具備,但參與治理的可行性以及政策效果都有待提高。編輯:food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