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質量學會之前發布的《質量人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企業不少質量人在企業中處于“事后救火”角色。整體待遇不盡如人意,工作也無法得到足夠重視。那么,有人說,“質量就是救火”,你怎么看? 1、很難及時“滅火” “養你們一幫人,什么都沒做。” 老板無意間的一句話,卻讓作為質量部部長的李明備受打擊。 “我現在的工作很是被動。”李明說,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處理一些已經發生的質量問題,時間上已經滯后,每天有多少問題發生都是個未知數。生產的直通率根本談不上控制,一切取決于設備、原材料質量的好壞。 總之,質量問題的發生與否感覺是天注定,我只能做個‘救火隊員’,也怨不得老板這么說。 像李明一樣,‘救火隊員’就是對質量從業人員的一種工作現狀的寫照。 優秀的質量部門是完全可以幫助企業通過“節流”來實現企業效益的增長和提高。但在我國不少企業中,質量部門的定位就是一個成本中心,而不是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利潤中心。 當然,質量人員對于質量的理解和對從事質量工作人員的能力和素質要求,乃至企業對于該類型工作人員的職業規劃和在企業中的角色定位上,較之國外先進國家和地區,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同時,就是作為救火隊員的角色也很難真正做到“救火、滅火”的作用。因為在目前企業的現狀中,企業由于面臨市場競爭在價格、交付時間和性能表現等諸多方面的壓力,作為企業的主管往往是要面臨一些問題:即要質量還是要上市時間;要質量還是要客戶訂單交付;要質量還是要產品成本控制等各個方面的兩難選擇。 而作為成本中心的質量部門,常常在這樣的抉擇中淪為可以犧牲的對象。所以,對于之后所出現的問題,質量人員也只能盡其所能去予以補救,但往往這樣的事件通常又不是一個部門的能力所能解決的,而是質量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去協調各個部門來共同解決。 最后,往往是質量部門的人員不得不面臨著一種“要去打仗,卻又沒權沒槍和沒人”的尷尬。 2、不同企業差異大 讓很多質量工作人員陷入尷尬的還不止是“滅火隊員”的角色,還有感受的不均衡。 據介紹,不同行業間乃至不同類型間的企業及其從事質量工作的人員的職業狀況也是有差異的。同時,不同城市和地區間的企業及其質量人員的表現,也存在較大差異。 專家表示,對于外資、獨資或出口外向型企業來說,這些企業在國內的質量管理體系本身就是其現有全球質量管控體系的一部分,其作業流程、質量流程和檢驗流程等都已是在進入中國前就已經久經考驗了,對人員的培養和職業規劃也是成系統和有計劃的。在這樣的企業中,人員不過是整個大系統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也就保證了質量人員的工作角色、地位和決策力。 而對那些國外貿易比較緊密的出口型企業,也在通過與國外客戶的不斷交往和摔打中意識到了質量的重要性和質量人員的重要性,所以這些企業中質量人員的工作相對好做。而對其他企業或是地區企業而言,差距還是明顯的,有的是地區間本身人員素質的差異,有的是企業目前所處階段上根本不具備靠質量求生存的意識,還有的是企業還處在摸索前進的時期。 3、下放質量職責 隨著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那些質量人員和質量部門掌握的質量管理方法、工具和分析手段,未來將是其他職能部門也必須要掌握并為他們所直接應用的。也就是說當前質量部門和人員所具備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將是一線班組長也要掌握并能予以應用的。質量的責任,由此也就真正的由一個單一的質量部門管控,向真正的全員責任、全部門負責轉變了。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過程中,在國外,有些公司中甚至在其公司總部已經沒有了中央的質量部門或質量總監這一職位,而是更多的把質量責任下放到了具體的業務部門。”專家表示,即實現設計人員承擔設計質量的管理責任;生產人員承擔生產質量的管理責任。作為公司總體戰略的一部分,質量管理戰略也是從一開始就有企業管理者在決策層面將其納入企業完整的戰略規劃中一體設計和實踐的。 編輯:food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