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知識 > 質量管理

東西歐“食品雙標”掀起巨大波瀾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7-14 12:51:46 來源:互聯網

  近期,跨國食品公司在東歐和中歐“銷售劣質產品、欺騙消費者”的消息引發熱議。東歐人相信,這些知名跨國公司在西歐出售質量上乘的一等品,卻把東歐國家視為“垃圾桶”。

  已被上升到種族歧視層面的“雙重標準”問題觸動了當地人敏感的神經。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的領導人紛紛向歐盟委員會施壓,要求調查此事并采取行動。“德國之聲”電臺稱,東歐的政治家們正在展開一場關于食物的戰爭。

  “我們東歐人不喜歡吃垃圾”

  每當回想起德國酒吧里那些像奶油般絲滑細膩的巧克力,捷克人蒂博爾·費爾科就再也忍受不了當地超市買來的“劣質”商品。和他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茲德內克·庫克力克發誓,再也不在本國超市給兒子購買德國的喜寶牌嬰兒食品。有一次他嘗了一口,當場就吐了出來。

  “雙重標準”在東歐國家比比皆是,正如英國《衛報》所說,許多人為此憤怒,但很少有人感到驚訝。

  31歲的斯洛伐克公共關系專家西蒙娜·布迪斯卡在雜貨店找不到無乳糖食品,于是和丈夫開車穿過邊境去了奧地利。那里的商店琳瑯滿目,洗衣粉效果更佳,番茄醬里的番茄也更多。

  琳達曾在瑞士日內瓦買到的酸奶,和她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買到的同品牌產品完全不同——后者含有面粉。布達佩斯的洗衣液更稀、更透明,像是在瑞士蘇黎世買到的洗衣液的稀釋版。

  羅馬尼亞人布魯諾·多林每年去一兩次西歐。他發現,市場上同樣品牌的商品,哪怕購自同一家跨國連鎖超市集團,在羅馬尼亞買到的質量也總是比德國、法國或英國的差。無論是袋裝食品、水果、蔬菜還是肉類,在他看來,所謂的“迎合本地口味”都是拙劣的借口。“沒人對劣質食品有胃口,但大多數時候只能多撒點兒糖湊合吃。”他告訴《衛報》,羅馬尼亞人覺得祖國成了歐盟食品市場的垃圾堆。

  安娜和丈夫曾在國外學習生活多年,在他們看來,羅馬尼亞超市里賣的很多東西壓根兒稱不上是食物。它們味道糟糕、質地可疑,“連貓狗都拒食”。該國很多人選擇當素食主義者,是因為對肉類產品的質量感到恐懼。

  與西歐相比,羅馬尼亞的冷凍披薩更小,奶酪少了兩片,含有更多的飽和脂肪與糖,味道也不太好。包裝盒上印刷的烹飪指南只有當地語言,顯然沒指望銷往其他國家。除此之外,魚腸里的魚比西歐少,橙汁里沒什么橙子,衛生紙又粗糙又薄,保鮮膜不粘,葡萄酒發酸,湯料鮮味不足,水果含有大量激素,炸魚條更是無人敢于問津。有一次安娜買了一個葡萄柚,放了足足4個月也沒腐壞。

  “這就是為什么羅馬尼亞人均壽命那么短。無法選擇吃健康食物讓我們覺得自己活得不像人。”她向《衛報》抱怨,“我們東歐人不喜歡吃垃圾。”

  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人們懷疑跨國公司向東歐出售它們生產的“渣滓”。

  德國《明鏡》周刊稱,歐盟委員會負責司法和消費者事務的高級專員維拉·朱洛娃進行產品評估后,發現在斯洛伐克出售的魚腸只含有58%的魚,而奧地利的魚腸中魚肉占65%;在東歐市場,黃油等昂貴原料被廉價的棕櫚油替代,可口可樂中的糖也替換成了便宜的甜味劑。

  為此,成千上萬的捷克人用腳投票,跨越邊境去往阿爾滕貝格、海德瑙等德國城鎮,尋找更好的食物、飲料和衣服。每逢周末,奧地利邊境城鎮布爾根蘭的超市停車場里就停滿了斯洛伐克車牌的汽車,超市的招牌上以兩種語言宣傳“更高質量、更多選擇和更低價格”。德國連鎖超市Muller在中東歐國家生意興隆,因為據說其銷售的是“西方工廠生產的商品”。

  跨國公司“欺騙和誤導”東歐消費者?

  在《明鏡》看來,這些跨國公司的行徑相當不專業,因為它們把最重要的品牌聲譽放在了危險的位置。然而相關企業似乎并未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么,一再表示產品根本沒問題,只是針對不同市場生產不同種類的產品,通過調整配方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

  在匈牙利,費列羅著名的榛子巧克力醬使用的可可粉比在德國的少。對此,該公司的解釋是,德國人更喜歡全麥面包,所以德國的巧克力醬更濃稠。丹麥的郁金香食品公司銷往捷克的罐裝午餐肉里混有雞肉,而德國版是純豬肉。該公司發言人稱,這是綜合考慮口味、市場需求和價格差異而作出的選擇。奧地利SPAR連鎖超市在斯洛文尼亞出售的草莓酸奶將水果減量40%,而且添加了增稠劑,這也是“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寶潔公司在波蘭賣的洗潔精更稀,該公司發言人稱,這是因為波蘭人更喜歡將洗潔精直接噴到海綿上,而不是像德國人那樣倒進水槽中。在捷克,一種洗衣粉中的有效含量明顯偏低,而企業的解釋是,捷克人喜歡在洗衣機里倒更多洗衣粉。

  這些“奇葩”理由無法說服東歐人。在冷凍食品公司老板菲利克斯·阿勒斯看來,拿“國家偏好”當借口純屬無稽之談。“在魚腸中少放魚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降低成本。”他告訴《明鏡》,“人人都想要更多的魚。”

  歐洲議會的捷克代表奧爾加·塞納洛娃針對一些東歐產品進行測試,發現其中有一半質量較差。“令人遺憾的是,我必須明言這些差異確實存在:不是某些成分的多寡或口味差異,而是基本成分的質量不同。”她說。

  據《明鏡》報道,歐盟委員會已多次被告知這種情況,去年春天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幕僚長就稱之為“近期最大的丑聞”。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譴責稱,在東歐銷售劣質原料生產的食品無異于歧視。然而,只有幾位東歐政客持續關注這個問題。

  斯洛伐克農業部長馬泰納指出,正是這種狀況讓東歐人覺得自己是“歐洲的垃圾桶”。捷克一位部長也表示,該國人民厭倦了“歐洲的垃圾”。斯洛文尼亞總理采拉爾告訴《衛報》,跨國公司這么做只是為了追求更多利潤。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則向歐盟施壓,要求統一整個歐盟的食品標準。他甚至威脅稱,如果歐盟委員會拒絕采取行動,他將對外國食品制造商實施制裁。

  “我不認為東歐的人與西歐不同。”采拉爾說,“每個人都應該享用最高品質的食物。”

  朱洛娃告訴《衛報》,多年來,跨國食品和飲料公司在東歐“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將劣質產品賣給他們的行為非常不公平。歐盟委員會將不會“點名羞辱”相關公司,但朱洛娃承諾,如果這些公司不知悔改,“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出這些品牌的名字,甚至鼓勵人們不要購買”。

  “二等公民的怨恨情緒”

  讓東歐人拒絕西方食物恐怕不容易。在這片地區,西方食品曾代表奢侈品,只能在特殊商店里用外匯購買。即使到了今天,消費西方商品仍然是有地位和品位的象征。

  雖然加入歐盟已有十數年,但許多中東歐國家的工資水平仍在下降,腐敗依然存在,公共服務很不靠譜,堪稱歐盟大家庭里的“窮親戚”。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捷克的食品整體比德國便宜約2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生活水平和成本。

  更深層次的擔憂在于,西歐人享受著發達國家的繁榮,東歐部分地區卻難以擺脫大規模移民、經濟衰退、技能短缺等問題。供職于德國大眾汽車東歐工廠的工人,薪水只有西歐工人的一半甚至1/3。

  種種不平衡導致了東歐人對西歐的不信任,《紐約時報》將其總結為“二等公民的怨恨情緒”。

  事實上,食品生產商和行業分析師指出,針對目標消費者的年齡、族裔、收入、所處地區、購買模式、口味等定制商品已成為一種全球趨勢。在不同國家,為迎合當地人口味而更換配方,或者為了增加利潤而使用便宜原料,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有專家估計,銷售“劣質”產品能為這些公司節省數百萬美元成本。

  但這無法減輕東歐消費者的不滿,痛苦的東歐人堅稱自己遭到了歧視。他們認為自己是歐盟的一部分,是共同市場,28個歐盟國家的食品質量理應保持同一水準。這些國家更擔心的是,隨著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更緊密地一體化,東歐將在歐盟內部失去影響力。“德國之聲”電臺稱,許多東歐人憂心他們在歐盟不再受重視,一些小措施有助于挽回信任,并重振他們對歐盟的熱情。

  “對這一趨勢感到煩惱的往往是年輕人和中產及以上階級。”捷克Middle營銷機構的社會和政治研究主管丹尼爾·普羅科普認為,政客們需要樹立一些敵人來轉移民眾對國內問題的關注,人人關心的食物問題很合適,而且可以歸咎于外國人。

  “我們不能允許我們的公民被視為二等公民,”馬泰納告訴《紐約時報》,“與歐盟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一樣,斯洛伐克消費者有權享受同樣的產品質量。”

  但羅馬尼亞人米哈伊認為,跨國公司的區別對待是有意義的:人們想購買西方品牌,這讓他們感覺更好,然而這些公司一旦只推出標準產品,對東歐消費者來說就太貴了。在他看來,眼下的問題只是“這些公司的虛偽讓人心煩”。

  43歲的海倫娜·托姆科娃在斯洛伐克首都經營公關公司,她也堅定地認為在東歐國家銷售的商品質量低劣。不過,這給她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意外之財。2014年,她創立了在線購物網站“Drogerka”,向當地民眾提供從奧地利購買西歐產品并送貨上門的服務。

微信公眾號:食品質量管理同步,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想交流了解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后留言或加客服微信food-qm為好友,備注“公司-崗位-產品”。

編輯:foodqm

 

 
推薦圖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裝 RIO銳澳雞尾酒套裝洋酒女士網紅預調酒3度微醺330ml*10罐
灣仔碼頭 三全
推薦茶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