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电竞-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當前位置: 首頁 > 權威發布 > 食品法規

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7-14 20:36:34 來源:互聯網

發布單位

農業部

農業部

發布文號 暫無
發布日期 2016-04-18 生效日期 2016-04-18
有效性狀態 廢止日期 暫無
屬性 專業屬性 其他
備注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畜牧獸醫(農牧、農業)局(廳、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畜牧獸醫局:

 

    為加快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保障豬肉產品有效供給,我部制定了《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農業部

 

    2016年4月18日

 

    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

 

    引  言

 

    糧豬安天下。生豬生產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豬肉是城鄉居民的重要食品。我國既是養豬大國,也是豬肉消費大國,生豬飼養量和豬肉消費量均占世界總量的一半左右。發展生豬生產,對保障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豬生產穩定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有效保障了城鄉居民豬肉消費需求。當前,我國生豬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受新常態下內外部環境變化影響,新舊矛盾交織疊加,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保障豬肉產品有效供給,制定本規劃。

 

    一、生豬生產現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豬生產發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政策的帶動和市場的拉動下,生豬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一)豬肉產量穩定增長

 

    “十二五”期間,我國生豬生產總體保持穩定增長,生豬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有力保障了城鄉居民豬肉消費需求。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64%左右,始終是肉類供給的主體。

 

    專欄1  2010-2015年全國生豬生產情況

年份

生豬存欄

(萬頭)

生豬出欄

(萬頭)

豬肉

產量(萬噸)

占肉類比重(%)

2010

46460.0

66686.4

5071.2

63.98

2011

46766.9

66170.3

5053.1

63.53

2012

47592.2

69789.5

5342.7

63.70

2013

47411.3

71557.3

5493.0

64.44

2014

46582.7

73510.4

5671.4

65.14

2015

45113

70825

5487

63.62

與“十一五”末相比

-2.9%

6.2%

8.2%

-0.36


    (二)生產效率明顯提升

 

    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在規模養殖場建設等政策的帶動下,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等現代化設施設備廣泛應用,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步伐加快。2014年,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為41.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3個百分點,已成為豬肉市場平穩供給的重要支撐。

 

    種業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生豬遺傳改良計劃持續推進,引進品種本土化進程加快,分子育種技術應用取得明顯進展,育種能力不斷提升。目前,96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育種群存欄達15萬頭;成立了國家種豬遺傳評估中心,建立了武漢、廣州等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確立國家級豬遺傳資源保種場(區)54個,育成了10個新品種和配套系。人工授精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主產區人工授精率達85%以上。

 

    伴隨著現代化設施裝備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生豬養殖效率持續提高,為構建生產高效、資源節約的現代生豬生產體系奠定了基礎。

 

    專欄2  2010-2014年生豬生產效率變化情況

主要指標

2010年

2014年

出欄率(%)

142

155

每頭能繁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數量(頭)

13.7

14.8

育肥豬飼料轉化率

2.9:1

2.8:1

生豬出欄日齡(天)

175

170

規模養殖場人均飼養育肥豬數量(頭)

500

650


    (三)產業格局優化調整

 

    一是生產區域化、產業化進程加快。豬糧結構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特征,傳統的糧食主產區大多是生豬優勢區。生豬生產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中原、東北和兩廣等地區。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省份生豬出欄占全國總量的64%;500個生豬調出大縣出欄量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產業化進程加快,大量社會資本投向生豬產業,涌現出一大批產業化企業集團,以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的上市公司已達12家。前10大養豬企業生豬出欄占全國的3%。

 

    二是生豬定點屠宰逐步規范。生豬屠宰布局和結構優化調整步伐加快,技術水平升級加速。全國規模以上屠宰企業2937家,比“十一五”末增長17.9%。生豬定點屠宰資格審核清理工作持續推進,屠宰企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勢頭良好。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業跨省配置生產資源,實現了連鎖經營、冷鏈配送、直供直銷,優質豬肉產品跨區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規模以上屠宰企業屠宰量占全國的68%,前50名屠宰企業屠宰量占全國的18%。

 

    (四)信息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生豬規模養殖場戶養殖檔案管理不斷規范,并逐步實現從紙質檔案向數字檔案的轉變,為構建豬肉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奠定了基礎。全國種豬遺傳評估信息平臺的不斷完善,初步實現了種豬良種登記、生產性能等數據信息的電子化管理和網絡化評估。豬飼料原料營養成分基礎數據不斷充實,精準配方水平持續提高。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逐步推廣應用,養殖、銷售、服務等線上線下結合,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效能。重慶、湖北、湖南和浙江等省市構建了生豬及產品電子交易平臺。

 

    (五)質量安全和疫病防控成效顯著

 

    持續開展飼料專項整治,實施抗生素殘留和瘦肉精監測,推行屠宰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制度,規模養殖場和屠宰企業生產管理更加規范,豬肉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高。2015年,畜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99.4%,畜產品中“瘦肉精”監測合格率99.9%。生豬疫病防控措施不斷加強,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生豬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疫病流行強度逐年下降,發病頻次大幅降低,發病范圍顯著縮小。

 

    二、生豬生產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世情國情農情深刻變化,生豬生產既面臨國內資源環境的制約,又承受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在產量高起點上實現突破難度加大,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一)環境壓力加大

 

    生豬養殖糞便特別是污水產生量大,處理成本高,污染治理難度大。隨著規?;?、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農牧結合不緊密和區域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逐步顯現,生豬養殖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南方水網地區等環境敏感區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生豬生產綠色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據測算,目前生豬糞便產生量超過6億噸,約占畜牧業糞便總量的1/3,綜合利用率不足一半。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繼實施,生豬養殖環境保護制度更加嚴格。

 

    (二)資源約束趨緊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土地資源短缺將成為生豬規模養殖發展的重大制約。“十三五”期間,生豬規模養殖比重將進一步提高,養殖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受供給總量限制,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生豬養殖空間十分有限。此外,我國蛋白飼料原料對外依存度高,進口量不斷增加,大豆70%以上需要進口。據海關統計,2015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增加到8169萬噸,占世界貿易總量的60%以上。

 

    (三)國際競爭加劇

 

    我國生豬綜合競爭力明顯低于發達國家,養殖成本比美國高40%左右,每千克增重比歐盟多消耗飼料0.5千克左右,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比國外先進水平少8~10頭。與歐美的發達國家相比,小規模分散養殖比重大,養殖場戶自產自銷仍是主體,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中間環節多,流通成本高。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我國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豬肉進口持續增加,給國內生豬生產發展帶來一定壓力。2015年,我國共進口豬肉77.8萬噸,是2010年的3.9倍。

 

    (四)疫病風險持續存在

 

    我國生豬疫病流行狀況總體十分復雜,病種多,病原復雜,流行范圍廣,防控形勢仍然嚴峻??谔阋?、豬瘟等重大疫病仍有零星發生,生豬流行性腹瀉等常見病在個別地區時有發生,非洲豬瘟等外來動物疫病傳入風險依然存在。

 

    (五)市場波動較大

 

    生豬價格呈現周期性波動規律。近年來,受內外部環境變化影響,生豬價格波動較大。2004年以來,我國生豬價格經歷了3次明顯波動。最近一輪波動周期,價格下行階段累計下跌44%,價格上行階段,截至2016年3月已上漲70%。

 

    雖然我國生豬產業發展挑戰不少,但也面臨重要機遇。市場消費有潛力。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數量增長和收入水平提升,我國豬肉消費需求仍將保持穩定增長。從世界水平看,我國大陸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中處于中高水平,與香港67.1千克相比,仍有一定的增長潛力。從城鎮化趨勢看,到2020年,全國將有1億左右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當前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每年人均豬肉消費量不足城鎮居民家庭的70%,按現有城鎮人口消費水平測算,預計可增加豬肉消費約70萬噸。從人口數量看,據國家衛計委預測,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到2020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14.3億,按新增人口6000萬和現有消費水平(人均消費41.5千克)測算,新增人口將增加豬肉消費約250萬噸。盡管我國老齡人口比重逐步增加,老齡人口日均膳食熱量攝入下降對豬肉消費產生一定影響,但總的看,人口增長及新增城鎮居民消費將拉動我國豬肉消費保持一定幅度增長,預計2020年全國豬肉消費量比“十二五”末增加250萬噸。產業提升有空間。當前我國生豬產業在生產水平、生產效率、科技支撐和組織化程度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大,產業素質提升有較大空間。如能繁母豬存欄數量保持不變,其年提供商品豬數量每增加一頭,全國就可增加豬肉產量382萬噸;育肥豬料肉比降低0.1,全國可節約600萬噸飼料。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將進入生豬產業,生豬生產發展的活力將進一步增強。

 

    三、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素質、增效益、穩供給、保安全、促生態”為目標,以調結構、轉方式為抓手,優化區域布局,統籌種養加協調發展,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現代生豬種業,促進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屠宰管理和疫病防控,建立健全豬肉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動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全面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轉變方式,提質增效。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建設現代生豬種業,提高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實現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推行標準化屠宰和質量安全風險分級管理,實現養殖到屠宰全程可追溯。

 

    優化布局,綠色發展。根據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調整優化生豬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發展綠色清潔養殖,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進生豬養殖屠宰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道路。

 

    龍頭帶動,產業融合。加快構建生豬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引導屠宰企業兼并重組,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降低生豬產品流通成本,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消費引領,政策支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生豬產業扶持政策和價格形成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發展目標

 

    生產目標:生產保持穩定略增,豬肉保持基本自給;規模比重穩步提高,規模場戶成為生豬養殖主體;規模企業屠宰量占比不斷提升。

 

    效率目標:生豬出欄率、母豬生產效率、勞動生產率(人均飼養育肥豬數)持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生態目標: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生產與環境協調發展。

 

    專欄3   生豬產業發展目標

2010

2014

2020

生產目標

豬肉產量(萬噸)

5071

5671

5760

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

38

42

52

規模企業屠宰量占比(%)

66

68

75

效率目標

出欄率(%)

144

155

160

規模養殖場一頭母豬年提供上市商品豬數(頭)

13

15

19

勞動生產率(頭/人)

500

650

1000

育肥豬飼料轉化率

2.9:1

2.8:1

2.7:1

生態目標

糞便綜合利用率(%)

/

50

>75


    四、區域布局

 

    綜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消費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分類推進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和適度發展區生豬生產協調發展。

 

    (一)重點發展區

 

    包括河北、山東、河南、重慶、廣西、四川、海南7?。ㄊ校?014年,豬肉產量2166.6萬噸,占全國的38.2%。作為我國傳統生豬主產區,該區域養殖總量大、調出量大,在滿足本區域需求的同時,還要供應上海、江蘇、浙江和廣東等沿海省份。預計年均增長1%左右,成為穩定我國豬肉供給的核心區域。主要任務是,依托現有發展基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信息化水平,加強糞便綜合利用,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擴大屠宰加工能力,加強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推進生豬“就近屠宰、冷鏈配送”經營方式,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開發利用地方品種資源,打造地方特色生豬養殖。

 

    (二)約束發展區

 

    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南方水網地區。2014年該區域豬肉產量2188.1萬噸,占全國的38.6%。該區域受資源環境條件限制,生豬生產發展空間受限,未來區域養殖總量保持穩定。

 

    1.京津滬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3市。2014年,豬肉產量72.7萬噸,占全國的1.3%。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率較高,生豬養殖總量小,但規?;潭取⑸a水平等均處于全國前列。主要任務是,穩定現有生產規模,優化生豬養殖布局,加強生豬育種能力建設,推行沼氣工程、種養一體化等生豬糞便綜合利用模式,提高集約化養豬水平和豬肉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設,構建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發展現代生豬產業。

 

    2.南方水網地區。包括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廣東8省。2014年,豬肉產量2115.4萬噸,占全國的37.3%。該區域河網密布,人口密集,生豬產銷量大,水環境治理任務重。主要任務是,落實《農業部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實行合理承載,推動綠色發展;推進生豬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提升設施裝備水平;壓縮生豬屠宰企業數量,淘汰落后屠宰產能,推進生豬規?;?、標準化屠宰,提升養殖屠宰設施設備水平;推行經濟高效的生豬糞便處理利用模式,促進糞便綜合利用。

 

    (三)潛力增長區

 

    包括東北4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和云南、貴州2省。2014年,豬肉產量1054.4萬噸,占全國的18.6%。該區域發展環境好,增長潛力大,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區域內建立了生產和加工基地。該區域生豬生產發展在滿足本區域需求的同時,可重點滿足京、津等大中城市供應。預計年均增長1%~2%,成為我國豬肉產量增加的主要區域。充分利用該區域在環境承載、飼料資源、地方品種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轉變生產方式,高起點、高標準,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增產增效。主要任務是,發揮資源優勢,建設一批高標準種養結合養殖基地;做大做強屠宰加工龍頭企業,提升肉品冷鏈物流配送能力,實現產加銷對接;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保障種源供給。

 

    (四)適度發展區

 

    包括山西、陜西、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7省區。2014年,豬肉產量262.2萬噸,占全國的4.6%。該區域地域遼闊,土地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農牧結合條件較好,但是生豬養殖基礎薄弱,部分省區水資源短缺。主要任務是,積極引導大型企業集團建設養殖基地,推進適度規模養殖和標準化屠宰,推廣先進高效適用養殖技術,提高生產水平;堅持農牧結合,推行生態養殖;突出區域特色,打造知名品牌,支持整合培育本土特色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高效帶動能力,發展優質高端特色生豬產業。

 

    專欄4   各區域生豬生產概況

區域

年份

存欄

出欄

豬肉產量

數量

(萬頭)

比重

(%)

數量

(萬頭)

比重

(%)

數量

(萬噸)

比重

(%)

重點發展區

2010

18613.6

40.1

25839.0

38.7

1929.2

38.0

2014

18503.7

39.7

28605.8

38.9

2166.6

38.2

約束發展區

2010

16549.0

35.6

26580.7

39.9

1996.2

39.4

2014

16657.5

35.8

28625.0

38.9

2188.1

38.6

潛力增長區

2010

8982.5

19.3

11303.5

17.0

925.3

18.2

2014

8868.4

19.0

12753.3

17.3

1054.4

18.6

適度發展區

2010

2314.9

5.0

2963.2

4.4

220.5

4.3

2014

2553.2

5.5

3526.3

4.8

262.2

4.6


    五、主要任務

 

    (一)建設現代生豬種業

 

    深入實施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以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為主體、區域性種公豬站為紐帶、全國種豬遺傳評估中心為中樞,同步推進企業集團育種和聯合育種。支持企業持續開展種豬選育,加強生產性能測定,提升生豬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華系”杜長大種豬品牌。增加良種工程項目資金投入,以提升種豬品質為重點,支持核心育種場、種公豬站、生產性能測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制種供種能力。建立種豬遺傳評估評價體系和信息發布平臺,推進種豬優質優價。繼續實施生豬良種補貼,提高人工授精覆蓋率。堅持保護和開發并重,擴大種質資源保護項目投入,以國家級保護品種為重點,建立資源動態監測機制,促進生豬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強種豬質量監管,促進生豬種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提升飼料獸藥產業發展

 

    加快發展酶制劑、微生物制劑、植物提取物等新型飼料添加劑,促進藥物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開發低氮、低磷和低礦物質等環保型飼料產品。完善豬營養需要、飼料原料營養物質消化利用率等基礎數據,推廣精準配方技術。按照細分品種、細分階段、精細飼養的要求,推廣精細加工工藝,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培育一批研發能力強、生產技術先進和營銷網絡完善的獸藥產業集團,提升獸藥產業集約發展水平。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獸藥產品的研發能力,開展獸藥檢驗檢測新技術研究,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加強獸藥檢驗機構檢測能力建設,建立全國獸藥檢驗技術信息數據管理平臺。培育一批獸藥知名品牌、馳名商標,推動獸藥電子商務發展,規范獸藥網絡經營行為。

 

    (三)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

 

    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設施工藝結合、增產增效并重、生產生態協調,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大力發展生豬適度規模養殖,著力推進生態養殖、清潔養殖,提高規模養殖場自動化裝備水平、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現代化管理水平。繼續實施標準化養殖扶持項目,完善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支持養殖場基礎設施改造,改進養殖工藝,提高設施化裝備水平。完善生豬規模養殖標準,推行精細化管理,加強高效適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提高母豬繁殖力和仔豬成活率,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廣散裝飼料,鼓勵養殖場改造提升散裝飼料儲存輸送裝備,降低生豬養殖飼料成本。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加強部省市縣四級聯創,切實發揮示范場的輻射帶動作用。

 

    (四)推動廢棄物綜合利用

 

    開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活動,突出重點水網地區和主產區,整縣推進糞便綜合利用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促進生豬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做大做強生豬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建立與豬肉產量、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相掛鉤的財政補助機制。調整優化生豬養殖區域布局,總結推廣經濟適用糞便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探索PPP(政企合作模式)運行機制,打通糞便無害化還田利用通道,促進有機肥就地就近綜合利用。完善有機肥生產、使用補貼政策,繼續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支持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引導形成規模適度、農牧結合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機制。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意見》,建成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體系,探索推廣安全、高效、環保、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無害化處理技術。加強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落實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財政補助政策。

 

    (五)加強生豬屠宰管理

 

    以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為主攻方向,提高生豬屠宰現代化水平。加強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獸醫衛生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完善屠宰行業管理系統,提升執法能力和監管水平。落實進廠登記、肉品檢驗等制度,推行生豬屠宰全過程檔案管理。積極推進養殖屠宰結合,合理布局生豬屠宰產能,在全國形成以跨區域流通的現代化屠宰加工企業為主體,區域內屠宰加工企業為補充的產業布局。加大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屠宰加工龍頭企業,開展屠宰、加工、配送、銷售一體化經營。健全屠宰質量標準體系,推動屠宰企業標準化升級改造,提高屠宰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優化豬肉產品結構,擴大冷鮮肉和分割肉市場份額,提高精深加工產品比重。實施屠宰企業品牌化戰略,加快推進肉品分類分級,實行優質優價。

 

    (六)構建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堅持產管結合、源頭控制,完善投入品生產、養殖、屠宰等各環節無縫對接的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和信息平臺,提高執法水平,加快建立豬肉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可追溯體系。整合畜牧獸醫信息資源,建立大數據庫信息平臺,以全國動物電子檢疫證網絡管理系統、獸藥產品追溯系統、生豬屠宰統計監測系統、動物及動物產品追溯系統為重點,構建從養殖到屠宰全鏈條信息化管理體系,初步形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的現代化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監管網絡。規范飼料、獸藥等投入品使用,加快中藥提取物等低毒低殘留新獸藥、微生態制劑等安全高效環保飼料添加劑應用推廣,提高生豬健康養殖水平。穩步推進獸藥“二維碼”追溯監管體系建設,實現獸藥生產、經營和使用全程可追溯監管。

 

    (七)推進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

 

    以提高效益為核心,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理順利益聯結機制,構建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力度,引導建立大型企業為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紐帶、適度規模養殖場為主體的產業體系。鼓勵龍頭企業建立養殖基地,發展訂單生產,開展一體化經營。積極引導農民營銷合作組織發展,鼓勵運銷大戶、屠宰加工和流通企業領辦營銷合作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實施“互聯網+生豬”發展戰略,推進電商與實體結合、互聯網與產業融合、屠宰企業與零售終端直接對接等新業態,積極推動生豬及其產品期貨上市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擴大生豬及產品電子交易規模。鼓勵龍頭企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經紀人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八)強化生豬疫病防控

 

    加大生豬疫病防控力度,加強養殖場綜合防疫管理,切實落實免疫、監測、檢疫監管、無害化處理等各項防控措施。進一步加強口蹄疫等重大豬病防控,統籌做好生豬流行性腹瀉等常見病防控,重點防范非洲豬瘟等外來動物疫病傳入。加強種豬場疫病凈化,推動實施種源正向監測凈化,努力控制和凈化種豬場主要垂直傳播疫病,從源頭控制動物疫病風險。嚴格動物防疫監管,強化種豬場動物防疫條件審查和跨省引進種豬檢疫審批,落實種豬調出實驗室檢測和調入隔離觀察制度,嚴防動物疫病傳入傳出。

 

    專欄5  重點工程與政策

良種工程項目。突出“育、保、測、繁”四大環節,以國家核心育種場、資源保護場、生產性能測定中心、遺傳評估中心、種公豬站為重點,著力提升育種創新、種質資源保護、品種測定和制種能力,改善育種科研、生產設施、疫病防控、種業監管等基礎設施條件。

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項目。在生豬主產省選擇200個生豬養殖大縣,整縣推進生豬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重點開展生豬規模養殖場清潔養殖工藝改進、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和區域性生豬廢棄物集中處理中心建設。力爭到2020年,試點縣生豬廢棄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種養基本平衡、農牧共生互動、生態良性循環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良種補貼政策。在天津、河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黑龍江農墾、廣東農墾實施生豬良種補貼政策,中央財政對使用優良種豬精液進行品種改良的養殖場戶給予補貼。每頭能繁母豬按照每年使用4份精液進行補貼。

調出大縣獎勵政策。按照“引導生產、多調多獎、責權對等、注重績效”的原則,中央財政對生豬調出量和存出欄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生豬調出大縣給予獎勵。獎勵資金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用于支持生豬生產和流通發展。

標準化養殖項目。在生豬主產區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適度規模生豬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擴建,包括節水設施、節料設備、清糞設施、漏縫地板等改造,實施自動化環境控制等。同時,選擇部分省份開展財政促進金融支農創新試點,采用信貸擔保、貼息等方式引導和帶動金融資本,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應。

生豬育種補助政策。支持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開展聯合育種,對生產性能測定、遺傳物質交流、遺傳評估、大數據平臺建設給予補貼。設立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科技專項,支持構建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參考群體,制定基因組育種綜合選擇指數,為企業開展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搭建平臺。

生豬養殖保險政策。持續開展育肥豬和能繁母豬保險,推動擴大生豬價格保險試點,降低養殖風險。

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設基于電子耳標等自動化信息采集技術的能繁母豬信息監測系統和規模養豬場直連直通直報系統。融合飼料、獸藥、養殖、屠宰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信息,打造行政許可和產業監測相結合的監管監測一體化信息系統。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落實“菜籃子”產品市長負責制,深入開展“菜籃子”工程延伸績效考核,完善獎懲考核機制,強化地方職責,切實保障市場穩定有序供給。要抓緊制定區域生豬生產發展規劃,統籌考慮資源、環境和消費等因素,優化調整生豬生產和屠宰布局,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強化政策支撐。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促進產銷對接,完善信息互通機制,及時研究解決生豬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二)完善扶持政策

 

    健全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豬產業政策框架體系,優化標準化養殖、調出大縣獎勵和良種補貼等政策措施,加大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支持力度,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積極探索創新金融保險支持生豬產業發展的政策,推動擴大生豬價格保險試點。將生豬規模養殖用地納入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規劃,滿足用地需求。完善豬肉及相關產品進出口調控機制,鼓勵豬肉及相關制品出口。

 

    (三)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依托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科研力量,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集中攻關研究,提升生豬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生豬育種、飼料高效利用、健康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豬肉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與可追溯等關鍵技術研究。充分發揮畜牧技術支撐機構和行業協會的優勢,加大高效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技術培訓,培養科學養殖、質量管控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為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四)強化監測預警和調控

 

    實施《緩解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加強生豬市場、屠宰監測和預警體系建設,強化生產和價格動態監測分析,發布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信息。加強形勢分析研判,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引導養殖場戶科學調整生產結構,穩定市場心理預期,規避市場風險。加強生豬產業信息化建設,建立以消費為導向的生豬全產業鏈監測體系,著力打造大數據信息平臺,逐步實現數據信息互聯互通互惠,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和產業效益。

 

    (五)嚴格質量安全監管

 

    健全飼料和獸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建立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大專項整治力度,嚴厲打擊違法添加“瘦肉精”、濫用抗生素、私屠濫宰等行為。加強養殖投入品生產和日常使用管理,強化飼料和獸藥監管,嚴格執行準入制度。落實生豬養殖場戶、屠宰加工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健全內部管控制度,切實保障豬肉產品質量安全。切實加強基層畜牧獸醫綜合執法機構建設,提升監督執法能力與水平。

 

    (六)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拓展生豬產業發展空間。繼續加強與養豬業發達國家在品種選育、飼料研制、養殖管理、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鼓勵企業引進優良種豬資源和先進技術,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利用國外資源,參與國際競爭,提升生豬產業國際競爭力。

 
推薦圖文
喜力Heineken拉罐啤酒500ml*24罐/箱 分享裝 RIO銳澳雞尾酒套裝洋酒女士網紅預調酒3度微醺330ml*10罐
灣仔碼頭 三全
推薦茶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