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單位 |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 發布文號 | 青政〔2017〕12號 |
---|---|---|---|
發布日期 | 2017-01-24 | 生效日期 | 2017-01-24 |
有效性狀態 | 廢止日期 | 暫無 | |
屬性 | 其他 | 專業屬性 | 其他 |
備注 | http://www.sdaqh.gov.cn/html/2017222/n147918539.html |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順應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我省“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創新發展,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現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態勢為契機,緊密圍繞國家大數據與網絡強國兩大戰略,以“寬帶青海·數字青海”建設為抓手,跨越式提升全省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水平,擴大各領域信息化應用范圍。加強互聯網與青海省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的深度融合,突出企業主體地位,營造創業創新環境,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帶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構筑社會發展新優勢與新動能。
?。ǘ┗驹瓌t。
優化資源,開放共享。依托互聯網的便捷性、開放性,重點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以互聯網為平臺推動生產生活要素資源集聚,構建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形成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經濟社會運行新模式。
變革轉型,創新應用。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升級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平臺作用,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創新,促進我省農牧業、工業等傳統產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推動我省融合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產業新增長點。創新網絡化公共服務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安全有序,穩步推進。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增強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升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優先發展信息化基礎良好、帶動能力強、社會影響大的行業與領域,建設一批試點、示范工程。完善科學有效的市場監管方式,促進市場有序發展,保護公平競爭。
?。ㄈ┲饕繕?。到2020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互聯網創新和應用更加廣泛,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建成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全省寬帶和數字化水平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梯次發展格局,省會西寧市爭取達到東部發達城市水平,海東市和海西州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市(州)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提質增效。互聯網與產業融合更加深化,在促進制造業、農業、能源、環保、現代物流等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推動青海省優勢產業提質增效。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蓬勃發展,全省信息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信息消費需求有效拓展,信息消費規模快速增長。
民生服務普惠便捷。“云上青海”搭建基本完成,社會信用體系更加完善,互聯網與教育、醫療、社保、旅游、體育、文化產業、扶貧等民生領域融合更加緊密,應用更加豐富,服務更加多元。偏遠地區農牧民能夠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優質、便捷的社會公共服務。
發展環境開放創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在各領域更加深入,全省互聯網融合創新創業環境更加成熟,體制機制更加順暢,法律體系更加健全,互聯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支撐平臺。
網絡覆蓋全面提速。“寬帶青海”基本建成,光纖到戶網絡覆蓋所有城市家庭,3G/4G網絡覆蓋城市和熱點區域,并實現所有鄉鎮和主要行政村的延伸覆蓋,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和3G/4G普及率趕超全國平均水平,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西寧市廣播電視數字化用戶逐步實現高清化、互動化,高清互動用戶達到60%以上。
二、重點領域
?。ㄒ唬?ldquo;互聯網+”創新創業(牽頭單位: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各市(州)政府、各園區管委會、省內各高校)充分發揮各市(州)、縣(市、區、行委)、省級各類工業園區和大學等責任主體作用,系統整合各類資源,合力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完善公共服務模式,促進社會資源開放共享;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全社會熱情和活力,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1。加快構建眾創空間。加快建設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著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采取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引進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廠等新型眾創空間。率先在西寧、海東等地開展眾創空間建設,其他市(州)圍繞本地區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特點,引進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鼓勵全省普通及高職院校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及場地等建設創新創業場所。
?。?。完善“互聯網+”創新創業公共服務。綜合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無償資助、業務獎勵等方式,支持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投資促進、培育輔導、媒體延伸、創客孵化等專業服務。各級政府建設的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以及利用財政資金購置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按成本價優先向眾創空間的創業企業開放,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優先向創業企業開放其自有科研設施。
?。场I造創新創業社會氛圍。實施科技型和高新技術企業“兩個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計劃。建立健全眾創空間創業輔導制度,支持社會力量在眾創空間舉辦創業沙龍、創業大講堂、創業訓練營等創業培訓活動。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對高校畢業生創辦的小型微利企業給予各項優惠政策。
專欄一:“互聯網+”創新創業重點工程
———眾創空間構建工程:率先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東工業園區、國家農業園等地建設一批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到2020年,全省建成眾創空間規模達到50家以上;率先在青海大學等高等院校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及大學科技園、產學研合作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等,設立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公益性大學生創新創業場所。
———創新創業綠色通道工程:在眾創空間優先實施放寬新注冊企業場所登記條件限制,推動“一址多照”、集群注冊等住所登記改革;依托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立小微企業名錄,優先開展對初創企業免收登記類、證照類、管理類行政事業性收費。
———創新創業培訓工程:鼓勵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省屬高校設立創新創業課程,實現應屆畢業生創新創業教育率達到100%,支持每年組織1500名大學生參加創業培訓;依靠眾創空間培育一批專業創業輔導師,鼓勵擁有豐富經驗和創業資源的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家學者優先到眾創空間開展輔導活動。
———發展開放式創新:鼓勵我省優勢互聯網龍頭企業建立服務大眾創業的開放創新平臺,為創客拓展新思維和新空間;實施互聯網創新計劃,扶持創新型企業、創業者、大學生開展產品、應用、模式創新,為創業團隊和個人開發者提供綠色通道服務;支持眾包、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模式的發展。
?。ǘ?ldquo;互聯網+”協同制造(牽頭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依托地方工業園區建設示范基地,加快重點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深化制造企業的信息化集成應用,支持重點項目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改造,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專業化、標準化服務,促進信息產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
?。?。建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示范基地。圍繞信息化助力四個千億元產業建設,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特色優勢產業與互聯網融合,實現產業集聚創新發展。加快有色金屬、鹽湖化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推動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
2。培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典型企業。規上制造企業信息化集成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大型制造企業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推動大型制造企業建設與客戶電子商務系統對接的網絡制造系統,發展以銷定產和個性化定制生產方式,促進大宗原材料網上交易、工業產品網上定制、上下游企業業務協同。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改造提升。支持中小微企業制定信息化發展規劃、促進信息服務供需對接、推動軟件研發和服務外包、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提升中小微企業快速響應和柔性高效的供給能力。
?。场嵤┲圃鞓I與互聯網融合重點項目。支持智能化改造,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智能生產線、數字車間、智慧工廠,實現“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支持數字化改造,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制造執行系統和數控技術在制造企業的普及應用,促進研發設計數字化、制造工藝仿真化和生產過程可視化。支持網絡化改造,鼓勵制造企業開展互聯網協同制造和個性化定制服務試點示范,提高制造企業柔性制造能力。
?。础4蛟熘圃鞓I與互聯網融合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科技服務企業面向制造企業,完善“雙創”服務體系,實現大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依托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中小微企業,集中提供專業化的公共服務,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運營成本,提高行業主管部門工作效率。
專欄二:“互聯網+”協同制造重點工程
———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化提升工程:提升裝備制造業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推進企業/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引進生產物料自動裝卸機器人,實現關鍵工序自動檢測,建成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
———化工裝備智能化提升工程:依托鹽湖集團,繼續提高鹽湖采鹽自動化水平,實現部分關鍵工序智能化;開發關鍵工序的智能化檢測設備、鉀肥生產過程優化控制技術、鉀鈉鎂鋰自動分離裝備和新型工藝,到2020年建設1條智能化鹽湖采鹽生產線,培育1個自動化的鉀鈉鎂鋰無機鹽分離車間。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支持青海省中小企業服務平臺、青海省創業創新平臺建設,打造一批面向產業集群的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數字行業或數字產業。
———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工程:引導相關企業拓展在線監控診斷、遠程故障診斷及維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系統運行維護、網上支付結算等新業務及產品后市場服務;實施制造業服務化示范企業培育計劃。
———鼓勵引導工程:在高端轉變制造和化工裝備領域,可嘗試在工控系統、智能感知元器件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形成立足青海產業格局、彰顯青海特色的智能制造專攻優勢。
———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和制造企業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大中型企業寬帶“企企通”工程、工業生產性服務高帶寬專線服務,實現工業信息基礎設施網絡與服務“進企業、入車間、聯設備、拓市場”,培育社會化、共享式制造模式。積極引進一批物聯網和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重點推進物聯網與制造企業生產制造系統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兩化融合和物聯網的綜合化標準化體系。
?。ㄈ?ldquo;互聯網+”現代農牧業(牽頭單位:省農牧廳、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民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扶貧局、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省通信管理局)
加強農牧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具有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的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加快構建以大數據應用為基礎的農牧業物聯網應用平臺,構建農牧業綜合管理與服務平臺,全面提升青海省農牧業服務水平。
1。構建農牧業信息化服務體系。深化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按照“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原則,構建全省統一的農牧業綜合服務云平臺,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示范,為農牧民及各類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息應用一站式服務。完善農牧業科技創新三級平臺,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新機制,促進現代科技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強化農牧業信息技術人才培訓,建立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員、鄉村草場管護員、農技推廣員、動物防疫員及信息服務員等為一體的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實現鄉村信息服務點全覆蓋。重點建設以主動推送為核心的農牧業生產、農產品營銷為一體的全程智能化服務平臺,為我省綠色生態農產品從生產管理、質量監管到市場交易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探索建立公益性服務與市場性服務優勢互補、成龍配套的新型農牧區信息化服務體系。
?。?。搭建農牧業物聯網應用平臺。圍繞藏羊、牦牛、枸杞、沙棘、中藏藥材、藜麥、果蔬、花卉、飼草料等高原特色產業,建設一批智慧農牧業示范園區,加強智慧生態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在設施農業控制、大田種植管理、畜禽水產健康養殖、草原生態保護監測、農畜產品營銷、動植物疫病遠程診斷等重點領域率先開展農牧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實施基于互聯網的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病蟲害遠程診斷等精準化作業,推動飼料精準投放、疾病自動診斷、種養業廢棄物自動回收等智能設備的應用普及。
?。?。構建農牧業綜合管理與服務平臺。強化省、市(州)、縣(市、區、行委)、鄉(鎮)、村五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數據分類搜集,推進生產要素、資源與環境監測、農產品供給需求、建設項目管理等農牧業大數據建設與應用?;谇嗪^r畜產品質量安全數據庫,構建青海省農畜產品安全信息數據倉庫,實現青海綠色生態農牧業全過程、全方位信息服務、加快建設農牧業遙感中心,構建農牧業大數據分析系統,健全12316信息服務、農牧業
綜合執法、農牧業建設項目管理、農牧區產權及資源信息查詢、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等應用系統,強化農情調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進農牧業行政管理在線化和數據化,促進智慧農牧、掌上農牧快速發展。完善信息采集、分析、發布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專欄三:“互聯網+”現代農牧業重點工程
———農牧區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研發建設農牧業生產信息主動服務平臺,提供產前農業技術指導、產中生產管理以及產后交易等服務;依托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的農業生產主動服務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特色農牧產品質量追溯服務系統”、“特優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系統”等開展農牧業信息化服務。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溯源體系建設工程:搭建具有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與食品溯源認證功能的青海特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重點扶持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三品一標”的網上銷售及規范化管理,提升我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農牧業綜合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建立面向農牧民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為農牧民和農村經營主體提供包括農業科技、健康衛生、數字教育、農村氣象、農村事務等服務。
?。ㄋ模?ldquo;互聯網+”普惠金融(牽頭單位:省金融辦、人行西寧中心支行;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青海銀監局、青海證監局、青海保監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網信辦)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開發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建立服務實體經濟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和人民群眾的金融服務需求。
1。推動互聯網金融模式應用。開展股權眾籌融資、網絡借貸等金融服務,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持我省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開展產品、技術、服務創新,發揮協同創新效應,打造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結合我省實際,開發具有針對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推動互聯網金融在農牧、交通、旅游、教育、醫療、社區等領域的創新應用。鼓勵支持保險公司、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科技企業共同探索科技保險產品創新機制試驗。
2。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水平。推進青海省互聯網金融業務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等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推進提升金融信息化服務普惠水平,發揮網絡借貸平臺融資便捷、對象廣泛的特點,引導其緩解小微企業、農戶和各類低收入人群的融資難問題。發揮股權眾籌融資平臺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作用。建立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特征相適應的風險控制機制,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形成良好的金融產業生態環境。
專欄四:“互聯網+”普惠金融重點工程
———移動金融惠民工程:加大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力度,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安全單元(SE)、支付令牌化等創新技術,進一步提升金融IC卡與移動金融近場支付非接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實現融合發展。擴大移動金融支付能力和服務范圍,采用安全可控技術實現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金融服務全省覆蓋,創新有針對性的、不同層級的、便民惠民的移動金融服務模式。
———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工程:以“信用青海”為建設要求,推動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對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建設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價制度,支持具備資質的信用中介組織開展互聯網金融企業信用評級,強化失信懲戒機制。
(五)“互聯網+”智慧民生服務(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責任單位:省政府辦公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旅游發展委、省體育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廣電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網信辦)
利用互聯網高效、便捷的優勢,采集各領域生產生活信用信息,完善青海省信用體系,發揮互聯網在醫療、社保、社區、旅游、文化消費、體育、教育等領域的創新推動作用,建設誠信社會、提升民生服務水平、創新民生服務手段,便捷民眾服務獲取,推動省內民生服務線上線下互動融合。
?。?。以互聯網新手段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圍繞“信用青海、和諧青海、法治青海”建設目標,完善地方、行業信用信息庫建設,以信用信息資源共享推動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領域建設。以“互聯網+”政務服務為契機全面推進青海省政務信息網上公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渠道與政民交流渠道,完善政務誠信建設。加強工商、稅務、政采、金融、電商、交通等領域信用信息共享互通,實現政府信息與企業信息的有效銜接,降低省內商務交易成本,推廣商務誠信。加強誠信信息在醫療、教育、社保、勞工等與民生息息相關領域的采集與應用,完善“黑名單”或懲戒記錄信息,營造社會誠信環境。推進“天平工程”與“陽光執法”建設,加強公檢法系統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內部管理與外部監督新手段,提高司法公信力。
?。?。以互聯網醫療新服務模式普惠民眾。建設完善全省醫療信息化體系,構建跨行業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業務平臺,實現“六網合一、一卡就醫”,推動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實現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縱向互通、橫向協同。增強醫療信息化服務能力依托互聯網推進健康大數據應用,積極實施“互聯網+”醫療服務,以青海省人民醫院、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等為核心打造遠程醫療平臺,推動預約診療、遠程查詢、遠程監護、雙向轉診、診間結算等服務。夯實醫療信息化支撐基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遠程會診網絡建設,將“信息直通車”通到中心衛生院,推動全?。梗埃ヒ陨系氖校ㄖ荩⒖h級綜合醫院建立遠程會診系統。優化醫療信息惠民服務,開展面向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預約掛號、婦幼保健、計劃免疫、慢性病管理、醫療費用支付與查詢等業務系統的線上線下服務。完善全省醫保服務監控體系,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統加強數據采集和分析,強化對醫療行為和醫療費用的監控。在推進全省醫保付費總額控制的基礎上,運用信息化手段,支撐開展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按床日付費、按定額付費的復合型支付方式改革。
?。场M晟粕鐣U戏阵w系。推動“金保”工程,形成覆蓋全省、面向市民多領域廣泛使用的社會保障(市民)卡服務體系與運行管理機制。依托全民健康保障一體化信息網絡系統,加強醫保待遇、就醫管理的統一,進一步完善省內跨統籌地區就醫結算;規范省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建設,探索跨省即時結算,推動實現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推動人才檔案電子化,提升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分析決策能力,拓展就業信息服務渠道,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失業監測及失業預警機制。拓展社會保障卡的應用功能和應用領域,借助銀行、醫院藥店服務渠道,探索接入其他社會服務渠道,支持開展持卡繳費、持卡領取待遇等業務。
?。?。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推動全省城鎮社區服務設施、綜合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全覆蓋,打造“市(州)—縣(市、區行委)—社區(網格)”三級縱向管理。支持西寧、格爾木等有條件的城市率先開展網格化管理試點,以西寧智慧社區、格爾木智慧社區等示范項目為重點,打造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推進社區政務、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和互動交流一體化。推進基于互聯網的有線電視網與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相融合,推動智慧社區建設多渠道發展。在社區安防、信息發布、社區智能停車等領域推進物聯網應用。開展智能家居系統建設,推廣智能冰箱、網絡電視、智能空調等智能家庭應用。以西寧、海東養老服務示范基地項目為依托,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逐步建立覆蓋區、街道和社區的三級虛擬養老院系統。
?。?。發展特色旅游服務新業態。積極運用“互聯網+”構建青海“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旅游發展格局。把握“一帶一路”戰略與對口援青契機,擴大青海旅游品牌影響力,加強援受雙方生態旅游交流合作。加快建立集交通、氣象、治安、客流信息等為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盡快實現景區門票、住宿餐飲、旅游購物、汽車租賃等在線預定和支付。建立旅游公共微信平臺,及時發布旅游信息,接受游客投訴建議。加強與互聯網公司、金融企業合作,發行實名制國民旅游卡,落實法定優惠政策,實行特惠商戶折扣。完善青海旅游咨詢網、青海旅游政務網等綜合旅游服務平臺。推動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旅游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一批智慧景區,力爭到2020年,西寧、海東以及納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格爾木、貴德、共和實現智慧旅游;積極推進旅游應急指揮、景區客流動態監測系統建設,所有三星級以上飯店和4A級以上景區、旅游集散中心等主要旅游場所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游、電子講解、信息推送等,提升旅游服務信息化水平。
?。?。培育青藏高原信息消費文化。以文化產業園為平臺,重點培育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新媒體等新型文化產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依托上海文化傳媒優勢,延伸優化青海文化產業鏈。鼓勵企業生產網絡新聞出版、社交、文學、影視、動漫等文化產品。以青海省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建立青海省昆侖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綜合平臺,實現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數字文化館的集成綜合展示。加快推進具有青海省少數民族特色內容的網站建設,豐富具有民族特色的信息消費內容。鼓勵云藏藏文搜索引擎等民族語言軟件產業發展,支持昆侖文化旅游綜合服務平臺、民族圖書數字化平臺建設。
?。贰_M一步推進體育信息化建設。加快“智慧體育”建設,發揮體育“健群”功能,開發公共體育服務平臺,及時提供公益信息服務,逐步實現跨部門跨行業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構建智慧型全民健身服務綜合體,提升健康運動網絡服務水平,通過線上、線下無障礙互動,為社區、家庭及個人在互聯網健身方面提供健康運動服務,健全體育咨詢服務評價和管理體系。打造體育營銷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搶渡黃河極限挑戰精英賽、國際高原攀巖精英賽等賽事運營平臺,驅動體育資源的重新配置。
?。?。以新技術支撐教育均衡化發展。加強各級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三通兩平臺”工程及“3134”試點項目,重點加強寬帶網絡校校通。多渠道推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構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融合共享。推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課堂”三個課堂建設,探索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名師工作室、網絡工作坊等新型交流方式,組織教師開展網上教研、視頻課堂及互動觀摩,提高教學質量。推廣微課、慕課等互聯網在線教育新模式,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豐富和完善教育統計基礎數據庫,為教育監管和科學決策提供服務。積極發展在線職業教育培訓,推動城鄉繼續教育和終身網絡教育體系建設,打造學習型社會。
專欄五:“互聯網+”智慧民生重點工程
一、社會信用體系重點工程
———建設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實現省級平臺與國家平臺縱向貫通,與省各有關部門、機構平臺橫向聯通。建設網絡經營主體數據庫;開展紅盾網劍等專項行動,加強網絡
交易行為監管。加快“信用青海”網站建設,實現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
二、醫療領域重點工程
———醫療信息化體系建設工程:建設人口健康信息資源開放平臺,促進衛生、人社、民政、人壽、人保大病商業醫療保險公司及藥品監督“六網合一”建設。完善省級人口健康云數據中心,集合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醫療服務資源等數據?;谑〖壢丝诮】翟茢祿行模罱ㄡt療健康大數據平臺,開展醫療健康大數據共享、深度挖掘和廣泛應用。
———遠程醫療建設工程:延伸遠程會診服務范圍。將現有省、市(州)、縣(市、區)三級遠程會診信息平臺延伸到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具備條件的其它鄉鎮衛生院;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遠程會診信息系統建設。通過加強遠程會診信息化建設,開通雙向轉診網絡系統,建立以遠程會診系統為基礎的網上綠色轉診通道等方式,促進分級診療信息化。
———“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工程: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利用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改造優化診療流程,開展移動支付和在線預約診療、醫療咨詢、轉診服務。鼓勵第三方企業匯聚醫療機構、藥房及線上藥品電商平臺,建立“虛擬藥房”,基于患者電子處方審方配藥,物流單位送藥上門或患者到就近社區取藥。
三、社保領域重點工程
———全民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推進“一人一卡”、“一數一源”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全省統一的個人身份認證平臺,提升社保卡的互聯網應用能力。整合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等人力資源基礎信息,建立全省統一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數據庫和管理平臺,實現就業創業服務、社保服務、人才服務、認證服務等渠道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
———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建設工程:推進和完善省內醫保聯網結算系統建設,在此基礎上對接全國各省社保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管理系統,打造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管理系統,實現醫保數據跨省交換、傳輸和資金結算功能。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工程:充分利用青海省金保工程現有基礎,部署可支撐全?。担叭f人參保、數據省級大集中管理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信息系統,以及1個省本級、8個市(州)、46個縣(市、區、行委)業務經辦服務點,全面滿足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在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宏觀決策等方面的要求,實現面向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各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務的整合聯動。
四、智慧社區重點工程
———格爾木智慧社區“兩平臺兩系統”建設工程:①“兩平臺”:一是打造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整合現有城管綜合執法平臺,整合社區街道管理和服務運行的關鍵信息資源,建設社區綜合服務平臺;二是打造智慧物業管理平臺,提供信息發布、智能停車等社區服務;②“兩系統”:一是建立完善的社區安全防范系統,依托格爾木市“天網”工程,為社區居民提供視頻監控、電子巡更、門禁管理等服務,建立快捷聯動的社區安防體系;二是建設智能家居系統,打通從前端光伏企業等新能源供應鏈到后端智能家電供應商的全流程服務體系,實現遠程抄表、節能控制、智能照明等綜合應用。
五、旅游領域重點工程
———加快完善綜合旅游服務平臺工程:加快建立集交通、氣象、治安、客流信息等為一體的旅游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完善青海旅游咨詢網,加強旅行團報名、景區網絡訂票、機票酒店預定等電子商務功能,進一步實現在線旅游咨詢、游客投訴反饋等公共服務功能;加快完善青海旅游政務網,加強對旅游信息數據的管控。
六、文化領域重點工程
———推進昆侖文化旅游平臺建設工程:完成省內文化旅游資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入庫、展現。建立青海省昆侖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綜合平臺,實現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數字文化館及數字景區的集成綜合展示;完成平臺WEB網站和手機APP應用的開發以及優化調整,完成與景區視頻監控等系統對接。
七、體育領域重點工程
———體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建立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平臺、健身圈移動應用、微信等公共體育服務平臺,合理利用公共服務平臺接口,開展信息分布、場館預訂、召集球友、預約健身教練、賽事報名、體育商城等服務;積極促進康體結合,支持健康科技企業發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智能可穿戴設備,開發康體領域的移動互聯網APP。
八、教育領域重點工程
———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化教學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三通兩平臺工程:加快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各級各類學校通過“無線校園”建設普遍具備網絡教學環境和備課環境,城鎮學校班出口帶寬均不低于10M,有條件的農村學校班出口帶寬均不低于5M,有條件的教學點接入帶寬達4M以上;
———教育信息化“3134”試點工程:在全省實施3個區域、1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0所特色高中和4個專項應用試點,探索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與應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發展路徑和方法。
?。?ldquo;互聯網+”智慧交通物流(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郵政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各園區管委會,青藏鐵路公司、青海機場有限公司)
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動多種交通方式信息互聯互通,顯著提高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
和科學治理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構建物流信息互聯共享體系。鼓勵大數據、云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1。提高交通運輸智能管理服務水平。加快建設全省智能化交通系統與智能化交通管理體系,將西寧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綜合交通樞紐,將格爾木打造成我國西部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加強對公路、鐵路、民航、陸港等交通運輸關鍵設施的信息采集,推動跨地域、跨類型交通資源互聯互通。強化交通運輸信息共享,完善交通運輸監管體系,推進公路、鐵路、民航等監管系統全省聯網,實現對重點道路和交通運輸工具運行狀況實時監控。推進交通行政執法平臺、交通應急處置平臺建設和應用,切實提高交通運輸治理能力。提供基于互聯網的便民出行服務,構建交通運輸信息服務系統,向全社會提供智能疏導、不停車收費等出行服務,完善公路客票聯網售票系統。
?。?。加強現代物流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國家物流公共信息青海服務平臺,推動交通樞紐、物流園區、經濟園區、重點企業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鼓勵本省物流龍頭企業搭建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并與國家及行業信息平臺對接整合,實現物流服務信息高效匹配,共享發展。推進提升曹家堡綜合保稅物流中心(B型)、朝陽現代生活資料物流園、格爾木綜合物流園、恰不恰農畜產品物流園等一批物流園區現代化信息服務水平,依托物流信息平臺促進青海乃至西部工業物流、商貿物流及農副產品批發物流發展。
3。完善智能物流倉儲配送服務體系。支持大中型物流企業建設“倉儲+配送”于一體的物流配送云服務平臺,推動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協同發展。鼓勵運用物聯網感知與大數據技術建設智能倉儲體系,鼓勵物流企業在裝載卸貨、分揀包裝、條碼印刷等環節應用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提高作業效率,提升物流倉儲信息可視化管理能力與運管水平。在海東市試點推進物流業務協同、通關電子化管理,推動物流追蹤與物資管理、智能調度與高效儲運等新技術應用,普及數字終端設備、條碼技術和電子訂貨系統。提升物流配送智慧水平,大力推廣大數據、云計算、無線射頻識別、二維碼、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物流企業中的應用,加強物流車輛定位管理,優化配送路線和運力。
?。?。探索發展青海省物流新模式。從青海省情實際出發,依托互聯網技術,推動全省物流數據信息互通共享,擴大資源配置范圍,提升資源配置有效性,提高本省物流效率。加強省內物流基礎數據采集整理工作,推動物流數據與物流平臺、政府部門的對接共享。探索以物流企業聯盟方式帶動中小物流企業發展,加強整合中小物流公司分散的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資源,降低物流成本開銷,提升物流服務效率。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同長江中下游經濟帶省市的物流合作,整合對接各方資源,共同打造具有高速鐵路通道、通關、保稅、分撥、貿易、電子交易、投融資、綜合信息服務、冷鏈、旅游等功能的物流產業綜合平臺。
專欄六:“互聯網+”智慧交通物流重點工程
———交通資源信息共享互通工程:推進西寧、海東、格爾木等重點區域干線公路信息化、網絡化升級改造,促進交通要素資源在線共享;進一步提高農牧區班車客運的通達深度和網絡化水平,推進西寧、海東、德令哈、格爾木等城市公交向城鄉結合部拓展延伸,促進城鄉客運信息有效銜接。
———便民出行工程:在西寧火車站等交通樞紐節點,推廣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道路流量實時監測與引導、智能泊車等服務;推廣普及市民“全省交通‘一卡通’”工程。推進城市公交智能化,提升公眾出行信息服務質量應用,鼓勵互聯網平臺為民眾提供路況查詢、路線規劃等出行服務;完善跨區域重要節點的ETC車道覆蓋,實施ETC全國聯網工程,逐步建設城市停車場及居民小區ETCP智能停車管理系統。
———物流行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工程:支持骨干物流企業和第三方機構搭建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引導企業自建物流信息系統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統接入,鼓勵中小型物流企業利用省、市級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快速搭建自有服務平臺;建設國家物流公共信息青海服務平臺。
———青藏高原東部國際物流中心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支持鼓勵遠程貨運車輛安裝使用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星定位裝置、安全提醒、信息服務等車載裝備;三級以上客運站安裝“三品”檢測儀、安檢門;班線客車、旅游車、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全部安裝動態監控系統。
———國家層面鼓勵推動交通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智能倉儲和協同配送工程、物流行業管理提升功能等。
?。ㄆ撸?ldquo;互聯網+”電子商務(牽頭單位:省商務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牧廳、省質監局、省國稅局、青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西寧海關、省通信管理局、省網信辦,各市(州)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深耕新常態下互聯網商務創新模式,以各省市對口援青為契機,結合我省農畜牧業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社區電商和跨境電商,積極引入國內知名電子商務企業,深化各行業電子商務應用,推動電子商務拓展新領域、催生新業態,促進我省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
?。薄4罅Πl展農村電商。以農村信息化綜合示范省及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工作為契機,依托青海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及青海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縣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中心、鄉鎮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和村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點,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全省農牧區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全覆蓋。鼓勵電商、快遞物流、金融、教育培訓等企業和單位整合農牧區現有資源,強化服務能力,延伸業務半徑,進一步完善農牧區電商綜合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對口援青省市阿里巴巴集團、蘇寧云商、京東世紀商貿等國內知名電商企業現有資金、技術、渠道等資源優勢,強化省內電商企業、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農牧民合作社等電商營運能力,補充和完善我省農畜產品上行渠道。鼓勵中小企業、農業科技園區面向個性化、定制化消費需求,創新我省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以銷定產模式。
?。?。推動社區電商發展。以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為重點,以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費習慣為導向,整合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和社區周邊商業實體資源,建設社區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點,構建線上線下互動融合,涵蓋購物、休閑、養老、家政、物業、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社區商業綜合服務體系,為社區居民提供線上下單、現場體驗、便捷支付、網訂店取、配送到家的“一站式”服務,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商圈。
3。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引進培育跨境電商綜合服務企業,為跨境電商應用企業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引導基礎條件較好的外向型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平臺拓展營銷渠道,加快品牌建設,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產業規?;?、集群化、規范化發展。以對外貿易“單一窗口”和口岸體系建設為契機,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相關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試點工作。推動阿里巴巴一達通外貿服務平臺落地青海,設立分支機構,為我省外貿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提供交易、通關、退稅、結匯、物流、融資等綜合服務,助力我省企業特色產品走出去。4。拓展行業電商應用。鼓勵省內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等重點企業基于工業云平臺構建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本土傳統優勢商貿企業與電子商務融合轉型,加快商貿服務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鼓勵省內大型實體零售、餐飲、旅游、住宿等商貿企業利用互聯網向智能化、多樣化商業服務綜合企業轉型,由商品銷售為主轉向“商品+服務”并重。
專欄七:“互聯網+”電子商務重點工程
———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工程:大力支持縣城電子商務發展,打造一批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培育和壯大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綜合配套、便捷實惠的現代農村商品流通和服務網絡。
———特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工程:支持省內企業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青海特色館”,打造以昆侖玉、牦牛肉、枸杞、辣椒、沙棘、青稞、馬鈴薯、油菜、蠶豆等青海名優特產品為主的特色電商交易平臺,將我省特色產品推向全國。
———行業電子商務建設工程:積極推進省內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等行業企業,依托產業優勢,打造集采購、設計、生產、銷售、物流等全過程的行業性電子商務平臺。
———跨境電子商務“要地”建設工程:加快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口“單一窗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簡化通過流程,提高通關效率,并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子商務合作。
———電子商務示范試點工程:以信息消費試點城市、智慧城市、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為契機,重點支持培育一批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示范企業、示范項目。
?。ò耍?ldquo;互聯網+”綠色生態(牽頭單位:省環境保護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省氣象局,各市(州)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建立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共享與開發利用,提高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推動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平臺,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薄:粚嵸Y源環境動態監測能力。夯實生態保護和建設基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整合匯聚生態環境大數據,強化對各類生態要素的動態監測。建立覆蓋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對全省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要素監測點位進行優化布局,擴容改造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傳輸網絡,積極進行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不斷研究和促進大數據創新應用,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圍繞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加強“一園三區”等重點區域水資源日常監控及保護,以信息化手段和精準數據分析提升環境影響評價準確度,支撐“三同時”制度實施。
?。病M苿又腔凵鷳B技術在生態保護中的應用。依托物聯網、海綿城市等技術,積極開發利用微咸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實施再生水利用工程。推進智慧城市綠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立環境信息數據共享機制,統一數據交換標準,推進環境信息公開,逐步實現對環境數據的統一管理和深層次利用。加強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及適應性研究和科學評價工作,開展地理省情常態化監測,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建立涵蓋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林草資源等領域的開放式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提高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
?。?。完善廢舊棄物回收利用及在線交易系統。健全再生資源利用體系,構建起集回收、拆解、分揀、加工、交易于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以西寧市為示范的垃圾分類示范區,完善廢舊棄物分類,創新再生資源模式。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各類產業園區廢棄物信息平臺建設,推動現有骨干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轉型升級,構建區域性產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在線交易系統。
專欄八:“互聯網+”綠色生態重點工程
———地理生態信息平臺與系統建設工程:整合各類環境地理信息資源,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與資源共享平臺,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務;建設省級環境地理系統,整合改造環保專題信息資源,推動北斗導航應用,拓寬地理信息服務市場,為上層環保業務信息系統和終端用戶提供空間信息服務;建設生態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整合各類環境數據,依托大數據實現深度應用。
———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傳輸網絡完善工程:完善擴容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傳輸網絡,實現州(市)到省環保廳100M帶寬MSTP方式組網,縣(市、區、行委)到州(市)30M帶寬MSTP方式組網;完成全省約1000個生態環境監測站點接入數據傳輸業務專網,實現站點不小于30M帶寬MSTP方式接入專網?;谠摼W絡建設集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功能于一體防災減災指揮系統。
———青海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和應用體系:建立青海省生態環境數據匯交、共享管理平臺與生態環境監測信息感知體系;建設生態環境監測云服務平臺和大數據平臺,提高數據分析、預警、多維可視化等服務能力。
———三江源數字生態監測示范工程:圍繞各類生態環境監測、保護,通過互聯網技術,將無線傳感網絡技術運用到艱難環境監測中,充分發揮其互聯網特性,提高生態監測實時性、可靠性,擴大生態監測范圍;重點推進水資源、大氣環境監測試點示范項目。
———環湖地區生態環境監測工程:以青海湖信息化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為基礎,結合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草原管理各個環節深度融合,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功能。
———環保監管與宣傳教育平臺工程:完善網絡環境監督管理和宣傳教育平臺,鼓勵公眾利用網絡平臺對環境保護案件、線索、問題進行舉報,構建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監督管理機制。利用網絡平臺宣傳環保理念、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ň牛?ldquo;互聯網+”智能能源(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各有關單位)
依托互聯網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推進綜合能源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促進能源接入轉化與協同調控設施建設,鼓勵依托智能電網發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業務。穩步推進售電側改革,多途徑培育市場主體。
?。?。推動可再生能源生產智能化。鼓勵建設智能風電、智能光伏等設施以及基于互聯網的智慧運行云平臺,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化生產。鼓勵用戶側建設冷熱電三聯供、熱泵等綜合能源利用基礎設施,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的協同生產,推動對散燒煤等低效化石能源的清潔替代。建設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計量、交易、結算等環節的接入設施與支持系統。
2。構建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建設智能電網,并推動其與熱力管網、天然氣管網、交通網絡等多種類型網絡互聯互通。
促進能源接入轉化與協同調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不同能源網絡接口設施的標準化、模塊化建設,支持各種能源生產、消費設施的“即插即用”與“雙向傳輸”,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及多元化負荷的接納能力。
?。?。推動電網與通信基礎設施融合。在省內推廣應用智能電表,加強智能樓宇建設,建立綠色、節能建筑監管平臺。依托智能電網,發展家庭能效管理等多種新型業務,實現家庭能效分析評估、能源使用可視化管理、用能情況分析、家電運行控制、節能目標預測與控制、用能優化策略和能源管理決策支持。加強能源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建設,推廣4G無線通信、電力載波等通信新技術在智能電站的應用。
4。培育能源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培育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市場模式,鼓勵社會資本以混合所有制、獨資等形式投資成立新的發售電主體,吸納微網系統參與電力交易,引導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服務行業、節能服務公司等提供售電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產業園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售電主體。發展省內能源互聯網新業態,鼓勵江浙等發達省份的先進能源生產與服務企業投資建設面向風電、光伏等能源大數據運營平臺,為能源資源評估、選址優化等業務提供專業化服務。
專欄九:“互聯網+”智慧能源重點工程
———流域風水光互補項目工程:在海南州共和縣塔拉灘建設龍羊峽水光互補三期55萬千瓦并網光伏電站;依托黃河上游班多、羊曲、茨哈峽水電站推進水光互補項目建設。
———青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在全省開展新能源汽車應用試點,力爭將西寧、海西州、海東市等城市納入新能源試點;打造綠色循環低碳公共交通運輸體系,政府采購和公務車領域優先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大新能源汽車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各界認識。
———青海能源產業示范基地工程:在全省開展建設能源互聯網研發和示范基地以及高科技產業園區,開展創新技術和模式示范,構建能源流、信息流、業務流廣泛互聯的能源優化配置和智慧公共服務網絡,創新電網運營服務模式。加強與上海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投資合作與技術合作。
———青海綠色能源交易平臺工程:在全省開展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平臺,鼓勵風電、光伏、水電等綠色能源與電力用戶之間開展直接交易;挖掘綠色能源的環保效益,打造特殊的能源衍生品,面向不同用戶群體提供差異化的綠色能源套餐;發展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綠色證書交易與結算模式,實現綠色證書的證券化、金融化交易,培育第三方運維、點對點能源服務等綠色能源生產、消費和交易新業態;落實對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優先發電制度和發電量的全額保障性收購。
———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樁)網絡體系建設工程:以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光儲一體化電動汽車充電站為試點,逐步在西寧市、青海湖等核心地段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樁);建設充電樁網絡預約平臺,提升多地點、多充電樁的智能調度與分時利用水平。
?。ㄊ?ldquo;互聯網+”政務服務(牽頭單位: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責任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通信管理局、省政府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格爾木市政府)
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提升“放管服”工作水平。建設全省一體化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和政府系統綜合辦公業務平臺,全面公開政務服務事項,政務服務標準化、網絡化水平顯著提升,政務信息資源得到有效整合、開發、共享和利用。建設“和諧青海政務云”,實現政府部門數據的有序開放。政府系統辦公業務協同運行,政府科學決策和管理的信息化能力明顯提高。“互聯網+政務服務”在全省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顯現,切實提高群眾辦事的滿意度。
1。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開放。進一步規范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大力推動部門政務業務專網向電子政務網絡的遷移對接,分步推進政府部門應用系統向省級電子政務云平臺集中匯聚部署。統籌管理全省政務信息資源,組織編制政務信息資源目錄、交換目錄和信息資源共享相關標準規范,建設完善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宏觀經濟基礎數據、電子證照庫、統一身份認證等基礎數據庫。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的政務信息共享機制,加快全省統一的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建設,推進各業務部門應用系統與共享平臺的對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構建政府統一數據開放平臺,優先推動醫療、衛生、環境、交通、旅游、文化、質監、氣象等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推動電力、燃氣、通信、廣電等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公共服務機構逐步開放其履職過程生成的數據資源。積極推動運用大數據技術在重點領域探索數據分析應用與決策支撐。
?。病=⒈憬萜栈莸恼辗阵w系。加強政府網站建設與管理,進一步理順政府網站建設管理體系,建立信息內容建設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實現各級各類政府網站信息共用、服務互通、更新聯動和回應協同,開展市(州)、縣兩級部門政府網站向市(州)政府網站集約化平臺的遷移工作,逐步將全省各級各類政府網站納入統一的管理平臺。構建全省一體化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強化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全流程網上運行,逐步形成網上服務與實體大廳服務、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結合的一體化新型政府服務模式,逐步實現跨地區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跨部門協同辦理,形成全省一體化的政務服務體系,創新網上政務服務模式。積極利用證照寄送、在線支付等第三方服務平臺提供多樣化的便民服務。
3。構建高效的政務協同辦公體系。全面深化全省政府系統電子公文交換系統應用,推行電子公文一體化交換。推行全省政府系統電子印章統一授權和省、市兩級管理工作,推進電子印章規范化、法治化管理進程。拓展深化政府網上辦公水平,建立覆蓋政府各部門、連通省、市(州)、縣(市、區、行委)的網上行政辦公系統,全面實現日常辦公信息化。整合各部門的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建立多部門并聯審批和各級政府聯動辦事的工作機制,提高政府整體協同效率,推動政府辦公模式向云端化、移動化發展。
?。?。加快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建設。以我省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格爾木為基礎,率先開展“一號一窗一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升級政務服務大廳功能,整合構建綜合服務窗口,完成自有政務服務流程的梳理、簡化和標準化;建設政務服務信息系統,依托互聯網向偏遠地區延伸政務服務,方便農牧民不進城即可辦理一般行政服務事項。推動跨市跨省信息資源互通共享,未來初步實現與其他信息惠民試點城市間政務服務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專欄十:“互聯網+”政務服務重點工程
———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工程:完善全省電子政務內網網絡,完成電子政務內網省政府網絡中心和安全體系建設,實現與國家網絡平臺互聯互通;實施電子政務外網省級千兆骨干網絡提升工程,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延伸至鎮、村、街道及社區;推動各地區各部門業務專網向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遷移對接,促進網絡整合。
———“和諧青海政務云”工程:學習借鑒上海市在“放管服”方面的優秀經驗與做法,構建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云數據中心,形成內部專有云平臺和對外服務公有云平臺的混合架構,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基礎云服務;建設適應省、市(州)兩級電子政務需要的云平臺和災備中心,推動各級機關已建業務系統向政務云平臺的遷移整合,逐步減少各部門自建數據中心。
———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工程:編制政府信息資源開放目錄,有序推進政府數據對外開放和社會化開發利用。建設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推動基礎信息資源庫分別在電子政務內網、外網平臺上部署;圍繞重點應用領域,開展基礎信息資源應用試點。
———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推動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建設全省統一的政府網站群體系,完成市(州)縣兩級黨政部門、省直各部門所屬單位網站向上一級政府門戶網站的遷移;推動一體化的政務服務網建設,建設完善省、市(州)、縣一體化的行政權力事項庫和公共服務事項庫,對標先進省市建設網上政務大廳,與各部門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對接;構建事中事后綜合監管平臺,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向縱深推進;創新服務手段和載體,暢通民意溝通渠道。
(十一)“互聯網+”“云上青海”與大數據應用(牽頭單位:省通信管理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府辦公廳、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旅游發展委、省網信辦、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廣電局、省無線電管理辦公室)
充分依托青海省地理條件優勢,打造“立足青海、輻射全國”的云計算數據中心、災備中心,提升“云上青海”的云計算服務能力。完善省內各城市群、農牧區的移動通信、寬帶網絡等互聯網絡、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云計算與大數據應用的基礎支撐。
?。?。培育和打造立足本省、面向全國的云計算數據中心與災備中心。依托青海省地域遼闊、氣候冷涼的優勢,重點在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建設大中型云計算數據中心,升級現有小型數據中心,積極引進大數據挖掘、分析、備份技術和裝備。鼓勵省內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購買數據中心服務。積極與國家部委、大型企業對接,引進國家基礎數據庫入駐,支持全國首個藏區應用級災備中心升級擴容,將我省打造成面向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數據和災備中心。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西北地區領先的數據資源備份中心,建設縱向服務省內、橫向鏈接西北、輻射全國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青藏高原信息港。
?。病<涌焱七M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推進“云上青?;A支撐”加四大“云朵”應用為一體的“1+4”云平臺建設,增強云計算服務能力,強化云計算在電子商務、工業制造、交通物流等行業的融合應用,加強同對口援青地區在上述產業的深度合作,提升產業附加值。圍繞大數據中心建設和產業鏈培育,引進大型數據服務企業落戶我省,積極引導企業承接大數據外包業務,構建外包服務平臺,形成豐富的大數據服務解決方案。推進高端產品制造與大數據應用服務互動發展,形成上下游產業集聚發展新格局,爭取建成全國重要的區域性大數據應用省份。提升大數據服務能力,整合政府各部門業務系統數據,形成公共信息資源池。通過大數據分析應用、挖掘處理,滿足數據應用、預測預警、輔助決策和應急指揮需求,帶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
3。完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西寧和海東光網示范建設為重點,推進全省光網城市建設。實施“光進銅退”工程,新建住宅小區及商住樓等建筑群全面實施光纖到戶,加快既有小區光纖改造升級。持續推進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其與水、電、公路等項目同步規劃和建設。加快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與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統籌省內電信傳輸網和廣播電視傳輸網建設升級改造工作,提高三網融合業務支撐能力。
?。?。優化移動通信網絡建設。構建青海省東部城市群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縣城多層次無線寬帶發展布局。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統籌3G/4G發展,實現鄉鎮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無線信號全面深度覆蓋,在城鎮熱點公共區域推廣無線局域網(WLAN)接入。以西寧市為中心、輻射海東地區東部打造“寬帶無線城市群”,分區域、分場景進行差異化網絡建設。超前布局第五代移動通信(5G)、NGB-W等新一代無線網絡。
?。?。推動農牧區寬帶建設。完善數字化大容量高速通信網,采用多種接入方式,形成覆蓋區域廣、快速便捷的農牧區信息服務通道。加強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建設和運行維護,在全省各行政村適時開展農村牧區寬帶網絡基礎設施示范村建設和評選工作。
?。丁M七M寬帶數字集群專網建設。滿足政務管理、公共安全、應急通信等對寬帶多媒體集群業務需要,支持1447MHz—1467MHz頻段寬帶數字集群專網系統建設。滿足交通(城市軌道交通等)、電力、石油、光伏等行業專用通信網和公眾通信的應用需求,支持1785MHz—1805MHz頻段TDD方式無線接入系統建設。
專欄十一:“互聯網+”“云上青海”與大數據應用重點工程
———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依托青海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企業大數據服務中心和清華大學青藏高原大數據中心;積極推動和引進通信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等大型數據災備中心落戶我??;建設裝備制造大數據平臺。爭取到2020年,在西寧周邊地區建成2個以上大數據中心,2個左右數據災備中心和1個裝備制造大數據平臺;到2025年,在格爾木地區建設2個以上大數據中心和2個以上數據災備中心。
———云計算服務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推進“和諧青海”政務云、“活力青海”產業云、“幸福青海”民生云、“大美青海”生態云四朵云工程,升級青海政務云平臺,打造工業園區服務云平臺,搭建民生應用云平臺,建設綠色節能數據中心。
———西寧、海東光網示范工程:加快有線電視雙向網改造進程,實現FTTH覆蓋青海省所有城市家庭,商務樓宇實現千兆到樓;西寧寬帶網絡水平力爭達到東部發達城市水平,海東建成我省中小城市“光網城市”樣板工程。
———“寬帶無線城市群”工程:推進4G網絡在省內市(州)府所在城鎮的覆蓋;建設無線城市公共接入平臺,以統一的門戶提供多種信息服務;在城鎮熱點公共區域推廣免費無線局域網(WLAN)接入。
———寬帶無線網絡優化工程:統籌規劃3G、WLAN以及4G網絡,加強3G網絡對我省農牧區的深度覆蓋;推進數據流量熱點場所WLAN網絡建設,加強人流量密集區域(西寧市核心商業區、大中專院校以及青海湖、塔爾寺等著名旅游景點)的WLAN熱點覆蓋及承載能力;中心城市布局4G+載波聚合技術,進一步提升4G網絡覆蓋率,實現精確覆蓋。
———農牧區寬帶建設工程:在全省自然地理條件、人口聚集性方面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分別選用光纖、3G網絡、WLAN網絡、衛星寬帶等技術制式,開展農牧區寬帶示范工程;在廣大農牧區、舉辦重大賽事的環青海湖地區優先部署3G/4G網絡。
———骨干鏈路優化工程:豐富省內干線網絡光纜路由,改進完善青海通往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核心城市的光纖寬帶通道;優化通往陜西、新疆、西藏、貴州、甘肅、寧夏等周邊區域的鏈路網絡,提升數據中心周邊輻射能力。
?。ㄊ?ldquo;互聯網+”精準扶貧(牽頭單位:省扶貧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金融辦、省旅游發展委、省供銷社、省通信管理局、人行西寧中心支行)
加強互聯網對扶貧工作的支撐作用,發揮互聯網在信息采集、匯總、分析等方面的優勢,提升扶貧精準度;發揮互聯網平臺的紐帶作用,拓展扶貧新手段、新思路。
?。?。提高扶貧精準度。以建檔立卡貧困村為工作重點,依托青海省扶貧開發綜合信息平臺進一步完善全省農村、農業、農民各項數據和信息的采集工作,摸清“貧困家底”、進行精準識別。構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動態管理系統,實現對扶貧對象、貧困類型、貧困規模等信息的動態、分類管理,同時為農牧民提供先進的生產技術方案和精準的市場供求信息,進一步提升農村貧困戶運用電子商務創業增收能力。
?。?。創新精準扶貧新局面。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商扶貧試點,推動扶貧由“線下”向“線上”轉變。加快實施教育脫貧工程,通過互聯網將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有效傳遞到貧困地區,實現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轉變。發展互聯網金融扶貧,探索依托“京農貸”等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構建“互聯網+”眾籌農業平臺,做大精準扶貧事業。開展產業扶貧,積極響應全國工商聯“萬企連萬村”活動,通過“農牧戶+互聯網+公司”模式,做強農村特色產業。實施“衛生扶貧”,落實“一減七免、四優先、十覆蓋”衛生扶貧措施,做好貧困地區人口健康數據采集與整理工作,為后續健康扶貧提供決策依據。
3。優化精準扶貧服務水平。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社會扶貧信息發布渠道,加強政策宣傳力度。積極推動網上辦事大廳,推進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的聯網審批、聯網備案。與衛計委、教育等其他政府部門的政務信息資源實現互聯互通,充分發掘數據資源,實現各級相關行業部門針對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的信息共享和精準扶貧業務協作。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貧困地區資源配置中的功能,整合各方資源,構建有利于消除貧困的組合機制,實現精準扶貧的全社會參與。以上海對口支援青海果洛為示范,充分利用外援力量聚焦推進精準扶貧,強化人才和智力援青,推動產業深度合作。
專欄十二:“互聯網+”精準扶貧重點工程
———扶貧開發綜合信息平臺:建立扶貧對象動態管理系統、專項扶貧項目管理系統、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監管系統、扶貧培訓系統,構建省級精準扶貧開發綜合信息平臺。通過大數據全方位、全過程監測和管理扶貧對象,逐年更新、分級管理,實現脫貧銷號、返貧掛號,實現扶貧對象的動態管理機制。借助市場機制,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電商扶貧工程:開展電商扶貧試點,實現縣有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鄉有電子商務服務站、村有電子商務服務點。搭建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培訓幫助貧困群眾以電商創業。大力培育本省電商龍頭企業,推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積極引進國內第三方大平臺如阿里巴巴集團、京東集團和蘇寧云商等,提升電商扶貧質量水平。
———產業扶貧工程:建立產業扶貧信息化平臺,用“互聯網+農村”的模式扶持農村實體經濟。通過“農戶+互聯網+公司”等模式,發揮龍頭產業“龍頭作用”。用“互聯網+”思維延伸農牧區旅游產業鏈,推動“旅游+”融合發展。借助互聯網著力打造產業化科技示范基地,支持扶貧產業園建設。
?。ㄊ?ldquo;互聯網+”公共安全(牽頭單位:省綜治辦;責任單位:省有關單位)
結合智慧城市和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建設,為進一步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集約化、聯網規范化,提升青海省社會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薄<訌姽舶踩曨l監控系統建設。以青海省公安廳既有視頻圖像共享系統為核心,依托現有視頻圖像傳輸網絡等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全省統一的視頻監控資源調度指揮平臺,完善本省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標準體系,加快關鍵標準制、修訂,有效推動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著力促進全省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點位互補、網絡互聯、平臺互通,實現視頻監控網絡全城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積極借鑒并運用杭州G20峰會視頻安保新技術新方案,創新視頻圖像集成應用手段,提高視頻圖像信息綜合應用水平。
?。病娀舶踩畔⒖萍贾文芰?。加強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代表的新技術應用,著力提高社會綜合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的現代化水平。推動公安“警務云”及全省公安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開展數據資源掛接工作;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和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提升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安全監測評估、監督管理和等級保護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規劃設計并開展熱力圖系統建設,為各級公安機關開展大型活動安保、處置突發事件等提供決策依據;依托現有警綜平臺擴大警務信息采集渠道,提升反恐、涉恐人員信息比對、發現與預警能力;夯實公安系統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按照“拉得出、聯得通、打得贏”要求,圓滿完成“環湖賽”等重點時段、重大活動安保和處置突發事件的應急通信保障任務。
?。场娀療o線電監控體系建設。推動全省無線監測網格化、鐵路無線電監測專網、民航機場無線電監測專網、考試無線電保障專網、西寧地區“偽基站”偵測專網和西部短波監測站建設,確保主要城鎮和地域無線電監測無縫覆蓋,提升重要行業無線電應用安全,以及反恐維穩、應急處突無線通信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強重要行業專用頻率保護性監測,嚴肅查處“偽基站”、“黑廣播”、“無線干擾器”等涉及電信網絡新型犯罪的違法設臺行為,防范打擊在國家考試中利用無線電設備作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公平正義。
專欄十三:“互聯網+”公共安全重點工程
———平安城市治安監控建設工程:按照“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監理”的原則,在全省各市州縣和399個鄉鎮開展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所有視頻監控資源以鄉鎮公安派出所為中心點,通過公安視頻專網匯聚到區縣視頻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聯網。
———視頻圖像集成應用創新工程:推動建設省級公共安全視頻圖像數據處理分析中心,運用數據挖掘、人像比對、車牌識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化視頻圖像信息預測預警、實時監控、軌跡追蹤、快速檢索等應用。
———可視化指揮平臺建設工程:依托PGIS平臺,運用有線、無線、衛星等通信手段和北斗定位等技術,建設青海省公安廳可視化指揮平臺(一期),配備適當數量的終端,選擇試點單位進行推廣應用。
———“警務云”建設工程:推進公安“警務云”建設,完善數據共享、利用,開展大數據分析、處理、挖掘,實現“互聯網+”與社會綜合防控體系融合發展。
三、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成立由省政府領導牽頭的“互聯網+”行動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省直單位、各市(州)政府解決重大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統籌解決重大問題,謀劃、協調、推進和督促我省“互聯網+”行動的貫徹落實等工作。各市(州)、成員單位分工協作,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具體措施,共同推進“互聯網+”各項工作,確保“互聯網+”重點行動和重點工程落地實施。
?。ǘ娀咧?。營造青海省實施“互聯網+”行動的政策環境,為“互聯網+”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在財稅、土地、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的同時,綜合應用政府“先建后補”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項目,推動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編制“互聯網+”行動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以政府購買服務為原則,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鼓勵各市(州)人民政府進一步制訂并出臺促進“互聯網+”發展的配套政策,鼓勵互聯網創新創業。加快推動制定“互聯網+”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ㄈ┙∪瞬疟U?。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引進渠道,制定高端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引進培養實施細則。與高校、社會培訓機構合作,開展涉及“互聯網+”的各級各類培訓。加強融合型人才培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加快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設立專家委員會,引進并集聚市場急需人才,形成專家服務機制,支撐政府決策。
?。ㄋ模┘哟筚Y金支持。加大財政資金對“互聯網+”的扶持力度,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及撬動作用,在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的基礎上,努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通過政府支持,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鼓勵和擴大社會和金融資本不斷增加投入。構建以政府引導為主、企業投資、第三方介入、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資金主體共同參與的“互聯網+”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模式。
?。ㄎ澹┘訌姲踩U稀<訌娀A網絡設施安全防護與管理,推進對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基礎網絡以及信息系統的安全評估與檢測。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和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強化數據中心信息安全建設與網絡輿情監測,完善網絡數據共享、利用等安全管理和技術措施,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完善“互聯網+”與關鍵領域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逐步建立完善青海省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為“互聯網+”在我省各行業落地應用構建安全可靠的環境。
?。╅_展示范宣傳。積極組織開展“互聯網+”試點示范工作,培育打造模式新穎、技術先進、成果顯著、融合深入的示范地區或企業。認真總結“互聯網+”融合應用成功經驗并加以推廣,加大我省“互聯網+”行動扶持政策和行動成果的宣傳力度,提升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在全省形成有利于“互聯網+”發展的良好氛圍。
青海省人民政府
?。玻埃保纺辏痹拢玻慈?/p>